縱橫天下,惟我獨尊!
勝者成王,敗者為寇!
這是帝王的座右銘,這是帝王一生追求的目標。
真正的帝王不但要有千軍萬馬中無敵的英雄氣慨;更重要的是要有縱橫天下的謀略;要能忍受常人不能忍受的事情、要想常人所想不到事情、要做常人不敢做的事情;縱橫馳騁時經常身懷曠世絕學,在最關鍵的時候總能將強大的對手擊敗。
帝王隨時麵臨著生存的挑戰,時常遭遇適者生存遊戲!
帝王總是愛拿生命賭明天!
真正的帝王總是以弱對強,在生存困境、權位之爭的關鍵時刻體現出超常的智慧。該出手時就出手,寵辱不驚,生死不懼,時刻體現出多謀善變的超人智謀……
這絕對不是一個玩笑,這是帝王最讓世人感動的時刻!
這就是帝王展示本領的最好時機,帝王有沒有智慧,一看就知道了。
誰都想縱橫天下?
誰能讓天下太平?
隻有在這個時候,帝王心裏才明白打天下太難了……
——項羽在千軍萬馬中絕對是個蓋世英雄,縱橫馳騁、破釜沉舟、生死無謂的氣慨震憾著敵人的魂魄,一看他就是個英雄!
秦末,由於秦二世的暴政,陳勝、吳廣等率先在大澤鄉起義。隨後,各地豪傑紛紛響應,揭竿同抗秦朝,全國大亂,烽煙四起。
項燕的後代項梁、項羽為光複楚國,也趁機起事。
項羽自幼胸懷大誌,氣勢超群,又英勇善戰,因此屢敗秦軍。
然而在定陶,他率大軍與秦朝名將章邯相遇,卻被素有秦朝支柱之稱的章邯打得大敗而歸。項羽的叔父項梁也被章邯亂箭射死。
章邯一戰大敗楚軍之後,認為楚地已不存在憂慮,便渡過黃河攻擊趙國,趙王與其大將張耳、陳餘等被秦軍圍困在巨鹿。
當時大家推舉的領袖是楚懷王,他命宋義為上將軍、項羽為副將率楚軍救趙。
宋義帶軍到安陽,卻按兵不動一個多月。
他想坐山觀虎鬥,讓秦趙激戰後兩敗俱傷,自己好坐收漁翁之利,但是他忘了如果章邯擊敗了趙國,那全國抗秦局勢將為之一變,形勢會萬分危急。
當時恰遇天下大雨,士兵又饑又冷,困苦不堪。
項羽屢次進言宋義,勸他兵渡漳水擊秦,以解巨鹿之圍。
宋義不聽勸言,每日大宴賓客。秦軍連日猛攻巨鹿,趙國已無力抵抗,形勢更加危急。
項羽當機立斷,闖入宋義帳中,提刀殺了宋義。
然後,他提著宋義的頭號令全軍,說宋義謀反,自己奉了楚王之命殺掉他。眾將都懾服於項羽威嚴,於是擁立項羽為上將軍。
項羽掌握指揮權以後,當即派英布和薄將軍率軍兩萬橫渡漳水,直撲巨鹿,自己率全軍隨後跟進。
項羽渡河之後,號令全部士卒,砸漏軍鍋,隻帶三日糧食,鑿沉戰船,燒掉行軍的營帳。發誓說:“此去不勝,誓不生還。”全軍都為主帥的氣慨所感染,一時士氣大振,人人都欲爭先殺敵。
果然楚軍一遇秦軍,由於沒有了退路,個個奮勇苦戰,以一當十。項羽九戰九捷,殺蘇角、擄王離,使得圍困巨鹿的秦軍聞風而逃。
巨鹿之戰以後,項羽又挺進漳南,同章邯激戰。
公元前207年章邯兵敗被殺,項羽共殺秦軍20餘萬,自此,秦軍主力遂告瓦解。
人們隻知項羽的勇猛,卻不知他的智謀。“智者不惑,勇者不懼。”項羽見宋義毫無擊秦之心,便當機立斷,殺掉他而警示全軍。破釜沉舟,把自己同士兵們置於死地,與全軍兵士共存亡,表率的作用是非常大的,眾兵士們見主帥有必死之心,難道自己還怕死嗎?
在戰場上,項羽是人人敬重的英雄,爭奪天下時,敗在劉邦手下正是“英雄”惹的禍,項羽和劉邦各有不同,但人們往往喜歡項羽,這是後世人的心裏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