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1章 尾聲永遠的民族魂(1 / 1)

人總是要死的。延安女性活得轟轟烈烈,壯麗一生,如今走到人生的夕陽晚照之下,便與我們很自然地談到死亡,言語之間依然透著那樣明麗安詳的微笑。

嚴昭風趣對我們說,莊子說得好,“大丈夫得其時則駕,不得其時則蓬萊而行。”像我這樣的老人,更應安貧樂道,隨遇而安,我甚至覺得自已快成活神仙了,大徹大悟,榮辱皆忘,死生由之,你們瞧,我連遺囑都寫好了。說著,她從書架上抽出一本書,拿出裏麵夾著的一張紙。上麵寫道:

我走了,請不要為我哭泣,你們的每滴淚將灼傷我,使我不寧,我之生也,淡泊名利,食不厚味,坎坎坷坷度過了一生。私心慶幸的是我對得起黨和人民,未辱沒我的親人,如今我將重歸寧靜,回到我來的地方。

葬我於東海之濱兮,

使我在碧波琉璃之下,

侶鮫人而友龍女。

攬虹霓為秋架兮,

隨日車而遨太虛。

原世人吉祥幸福,

祖國繁榮昌盛!

出身豪門、卻為革命奉獻了一生的康岱沙與老伴陳叔亮,於1991年5月25日立下一份共同的遺囑,轉錄如下:

如今我們是七八十歲的人了,心髒都有病,死隻是時間的問題。生與死的規律,對唯物主義者隻是自然現象。在我們的這一天到來之前,經共同商定,立下一份關於死的遺囑:

一、不舉行遺體告別。

二、不寫生平悼詞。

三、不舉行追悼會。

四、可簡單地將某人已於某年某月某日病故的消息通知少數親友。

五、關於遺體的處理:1、將遺體捐獻給醫院,供醫學解剖研究;2、如遺體尚有可用部分,願獻出,供需要它的病人使用;3、骨灰可撒到香山,做綠化肥科,也算最後的廢物利用。

1995年7月24日,陳叔亮同誌因心髒病突發不幸逝世。在通知親友的訃告中,康岱沙率眾子女將這份遺囑公告各位,並克製著萬分悲痛的心情,特別注明,“對幾十年同甘共苦的親密戰友、革命伴侶的離去,我能承受住內心的痛苦,請釋念。”

還有許多這樣的延安女性。她們活得那麼透徹,那麼無私,死得也那麼令人感動。

除了人民的幸福,她們別無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