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情緒暴走族”嗎?

用行動來控製情緒,而不是讓情緒控製行動。用心靈來調節情緒,而不是讓耳朵支配情緒。

◎“情緒化”引發的戰爭

如今,我們生活在一個情緒化的世界裏,每天甚至時時刻刻,都被情緒驅動著行為。有人曾這樣和我說:“我越來越感覺自己不是身體的主人了,那些總是突如其來的情緒才是。它們盤踞在體內,操控了我,或是高興,或是傷心,或是狂躁,支配我做出種種怪異的、不可理喻的非理性舉動。”因為長期的、看似難以消滅的情緒化,他很鬱悶,表現出了極強的掙脫欲望。

那麼,情緒化到底是什麼?首先它包括“好的情緒”--興奮、積極、樂觀或者強烈高昂的鬥誌,都可視為積極的情緒化;其次是“壞的情緒”,這是最讓人頭疼的,也是本書討論的重點。然而,這並不意味著“好的情緒”就一定是有益的,“壞的情緒”就一定有害。

在我們體內,“壞的情緒”有三種表現類型。第一種是當麵表現出來的;第二種是在背後表現的;第三種是從不表現的。這三種情緒的危害程度也是逐次加重,以第三種危害最大。

第一種我們很好理解。有人做了讓你不滿意的事,說了傷害你的話,你馬上對他表現出自己的想法:“我很生氣!”還可能是立刻發脾氣,或者指責他,絕不錯過對質的機會。而且,你肚子裏絕不留東西,不管什麼想法都一股腦地說出來,至少也讓對方意識到:“啊,這個家夥在生我的氣呀!”然後你的心情就好多了。這就是當麵的壞情緒。

第二種呢?我去很多地方都遇到過第二種情況:接待服務人員熱情可親,體貼入微,細心周到,但一轉身就拉下臉,讓你覺得他其實很不高興,很不樂意跟你打交道。這就是第二種壞情緒的表現之一,實際上就是一種兩麵情緒的複雜反應:A麵的情緒是好的,是工作需要;B麵的情緒是壞的,是他的真實情緒。還有的人開會時挨了訓,或跟同事發生意見不一,他不會當麵發作,而是跑到衛生間、樓道、天台上生氣,有的回家後發泄給老婆孩子,這也是常見的表現方式。

這些不正常的情緒化,特別是壞情緒,引發了很多“戰爭”。美國一家調查公司提交的資料顯示,2013年上半年,在加州地區的離婚事件中,1000件中會有約730件是由於經常吵架引發的,總有一方的理由是:“我不能忍受他(她)的脾氣。”他們因為某一方甚至是雙方的情緒化,互相製造壓力,用情緒武器攻擊對方,最後一拍兩散。

有的人把內心的壞情緒擴大化,不但與別人戰爭,與自己也在不停作戰,引發了嚴重的心理問題。朱小梅是一名華人女孩,她也是本書的主要事例參與者之一。她今年隻有24歲,老家在山西太原,大學畢業後就去北京尋找機會,隻工作了3個月就失業了。用她的話說:“我每天都在跟人戰鬥。”2年前她來到美國,先在新澤西男朋友工作的城市待了半年,又跑到了洛杉磯投靠親友。現在,她開始到我們的機構尋求指導,以幫助她解決一個在她看起來非常重大的問題:

“為什麼我到處都有仇人?”

在朱小梅看來,幾乎所有的人--包括她的父母,都在跟她作對。從五六歲起,她和父母之間的戰爭就開始了。母親經常大吼著阻止她去做某件事,父親也經常因為考試成績對她大發雷霆。現在,她對未來的任何一次選擇,都會引發與家人的爭吵。在她的故事中,似乎沒有一個人願意心平氣和地討論事情。哪怕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都會以大家都不開心的結果結束。

工作後,情況更加嚴重了。她覺得公司的同事都在算計她,試圖阻止她對於美好前途的向往。朱小梅說:“我從沒想過這是情緒在控製我,我隻知道自己的情緒每天都變化無常,猜測別人的心思,他們的隨意之語,也會成為我愉快或者痛苦的來源。如果我覺得他們在做對我不利的事情,我就會發動與他們的戰爭。”

從她的同事口中我們了解到,朱小梅的性格陰晴不定,或者說有點“反複無常”,是一個特別情緒化的人。她喜歡說一些傷害別人的傻話,跟對方爭吵,把辦公室鬧得雞飛狗跳,最後在這個地方待不下去。換一個新地方,還會接著上演由她的情緒主導的戰爭。

這真是令人恐怖的事情。在這個世界上,情緒化的人到底還有多少呢?我們難以計數。但是,從具體的表現中人們不難發現他們的存在,以及這些情緒化在自己身上的體現。

情緒化的共通點在哪裏呢?

比如,脾氣變化無常。

誰也不清楚他的脾氣何時會變,他就像六月天一樣,8點時還是正常人,表現出良好的控製情緒的能力,講道理,明是非,思維清晰。但到了9點,他的態度就完全變了,他突然推翻了一個小時前的結論,好像得了狂躁症一樣對著你生氣--所有的東西都是你的錯,他沒有一點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