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記

“大陸新武俠”路在何方?

——代序

作為一名武俠愛好者,我曾見識到了上世紀八十年代港台武俠在大陸的鼎盛期;作為一名武俠創作者,我也曾親身經曆了上世紀九十年代大陸武俠短暫而又輝煌的黃金年代。然而卻沒有持續發展期,隨之而來的便是急轉直下的衰亡期。轉折點是1997年,恰好是亞洲經濟危機時期,也許隻是個巧合。

我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大陸武俠作者撤出武俠陣地的最後一人,但肯定是最後一批。望著一片廢墟的武俠陣地,我隻有黯然離開,去做別的事,時間是1999年末。

在我心裏,武俠已經消亡了,心裏的一段美好的夢想也徹底破滅了。所以當《今古傳奇·武俠版》創刊之初,編輯張曉華打電話向我約稿時,我還有些反應不過來,怎會有人從事這種已經僵死的事業?甚至替他們擔心要虧大錢。

結果自然出乎我的意料,我相信即便雜誌的創刊者們也沒有想到,《今古傳奇·武俠版》上市不久銷量已達十多萬份,一年後已增至二十多萬份,至今已有三四十萬份的銷量了。

驚訝之餘我才醒悟到:武俠文學並沒有消亡,港、台、大陸武俠的繁榮鼎盛雖然沒有持續太久,卻造就出了幾百萬甚至上千萬的武俠愛好者,他們就是武俠文學生根發芽的土壤、他們就是武俠文學廣闊無邊的市場。

然而我滿心期盼的希望又一次落空了,原以為有如此好的開端,武俠文學的複興隻是指顧間事,時至今日,雜誌方麵也隻有《今古傳奇·武俠版》獨領風騷,鄭州的《武俠故事》保持一個基本平穩的態勢,出版市場上卻幾乎毫無反響。雖然《誅仙》紅火一時,讓我又以為看到了希望,結果卻隻是曇花一現,後繼無人。這也就是大陸武俠的現狀。

幾年前,《今古傳奇·武俠版》提出了“大陸新武俠”的概念,用意自是要重振昔日武俠雄風,然而幾年下來,成績固然可觀,卻沒能出現一麵能立得起來的大旗,也就是說小草、小樹茂盛,卻沒有真正的大樹——能重新構建武俠殿堂的棟梁之材。

問題究竟出在哪裏?大陸新武俠究竟路在何方?這也是多年來一直困擾我的一個問題。

上一代武俠文學的消亡原因固然方方麵麵,最直接的原因就是盜版猖獗。盜版者掠奪走了出版者和創作者的幾乎全部利益,出版者不是選擇離開,便隻有落草為寇,也混入盜版者的大軍,作者則隻有離開。沒有創作者,無論是出版者還是盜版者都成了無源之水,不久也歸於消亡。從一個簡單的數字可以看出這一過程的變化,上世紀八十年代港台武俠小說的開機印數是三十萬本,金庸、梁羽生、古龍的作品開機印數在五十萬本左右,而且幾乎同時有幾家出版社在印行,而加印數字無法統計。而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大陸武俠作者的作品開機印數是十萬本左右,差一些的也在四萬本這個數字上,幾乎沒有低於這個數字的,加印數字同樣無法統計。記得我的第一本書《九陰九陽》,出版後因各地加貨量太大,印刷廠無法按時供貨,出版者索性自己建了一家印刷廠來加印,在長達三年的時間裏,一家印刷廠日夜開工,隻印刷一本書,即便在當時,也是一件難以想象的事,至於究竟印了多少,隻有天知道了。而到了1997年,正版武俠的印數隻有區區萬本左右,到了1999年,無論正版還是盜版都隻有三千本或以下,而且還大量滯銷,利潤已趨於負數,消亡也就是必然的了。

如今大陸出版市場已經比較規範了,盜版現象相比上世紀九十年代已少了許多,然而武俠文學在出版市場上依然止步不前,不能不說這是個奇怪的現象。

但奇怪之中自然也有其必然的因素,上一代武俠出版的慘劇已成了當今出版者縈繞心頭、揮之不去的陰影,把武俠出版視為畏途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此其一。而上世紀九十年代堪稱人類出版史上盜版之最的盜版現象毀掉的不隻是一種產業,更毀掉了它的根基——創作者。

上一代港台武俠的極度繁榮不僅是因為有金庸、梁羽生這樣優秀的領軍人物、古龍這樣天資超逸的後繼者,更在於港台比較穩定的出版市場、豐厚而又固定的版稅收入,不僅吸引了大批有實力的作家,更造就出一大批固定而又有創作能力的武俠作者,這種現象和日本的推理小說鼎盛時期頗相仿佛。道理其實隻是一句話:有創作者,才會有作品,出版者才會有商品,才會有一個具有廣闊發展前景的產業。市場固然重要,銷售也固然重要,但如果沒有生產者,一切都無從談起。

所以“大陸新武俠”的概念針對的正是創作者,也是切中要害。不過我們現在真的需要探索出一條新的路子嗎?也未必,其實已經有人把這條路探索出來了,他就是上一代武俠文學的大師古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