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出東海落西山,愁也一天,喜也一天。
遇事不鑽牛角尖,人也舒坦,心也舒坦。
每月領取養老錢,多也喜歡,少也喜歡。
少葷多素日三餐,粗也香甜,細也香甜。
新舊衣服不挑揀,好也禦寒,賴也禦寒。
常與知己聊聊天,古也談談,今也談談。
內孫外孫同樣看,兒也心歡,女也心歡。
全家老少互慰勉,貧也相安,富也相安。
早晚操勞勤鍛煉,忙也樂觀,閑也樂觀。
心寬體健養天年,不是神仙,勝似神仙。
這是一首大家廣為熟知的《寬心謠》,相傳這首歌謠為趙樸初居士92歲時所作,趙樸初先生作為我國佛教界的領導人,他集佛學理論、文學和書法藝術於一身,造詣很深,堪稱一代宗師,說出自趙老之手,也是合情合理的。但也有人質疑《寬心謠》並非趙樸初所作,為此還有人專門找老先生求證過此事,但並沒得到確切的答複。其實,是與不是都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這首歌謠所傳達的內容給我們的啟迪。《寬心謠》中對生活中的待人接物,為人處事、貧與富、愁與歡、對吃穿、對晚輩等,都作了樸實而深刻的闡釋,讓人感慨佛家“得非難,舍不易”的妙言至理,更感慨作者平常心的博大。《寬心謠》字麵上是寫給老年人的,而實際上也是寫給社會上每一個人的。作為一個渺小的個體,我們每一個人的生命都需要啟迪,需要以平常心來善待自己。《寬心謠》不僅能使人多一份寬心,少一份浮躁;添一些喜悅,少一些煩惱;還能使人們的心靈受到淨化,胸懷變得博大。反觀人生,我們活在世上不就是為了活得快樂幸福嗎?這裏,就需要回答一個問題,那就是怎樣活才好,用一句當下比較流行的說法就是:怎樣活才幸福?
近年來,幸福成為人們熱議的話題。除了央視在街頭采訪問“你幸福嗎”,部分省還喊出要以幸福指標來衡量當地的施政標準,一時間,全國上下都在議論關於幸福的話題,幸福是什麼,相信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答案。
人生本就是一個過程,非常短暫,有時如流星般悄然而逝。短暫的一生中,我們怎樣活才算問心無愧?怎樣活才能真正幸福呢?答案肯定會多種多樣。有的人認為有錢就幸福;有的人認為有權就幸福;有人認為當公務員最幸福;有人認為做老百姓最幸福;有人認為因為有了房子而幸福,有人認為因為有車子而幸福。凡此種種,不一而足。每個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渴望,也都有為追求幸福而付出的精神,但是,付出不等於一定得到,得到了也並非就與付出成比例,因此,為追求幸福往往失去了幸福,為得到快樂往往品嚐了痛苦,事情往往就是這樣的陰差陽錯,讓人亦喜亦悲,亦苦亦樂,無法跟著自己的感覺走。
想弄清楚怎樣活才幸福,首先要明白幸福是什麼?關於幸福,曾有人給出這樣的定義:幸福是人的目的性自由實現的一種主體生存狀態,是個人由於理想的實現或接近而引起的一種內心滿足。具體到現實生活中,幸福就是有個健康的身體、有一顆感恩的心、有一種低調的態度;幸福是種感覺,它不取決於人們的生活狀態,而取決於人的心態。所謂知足者常樂正是這個道理。人要學會自我滿足。這裏說的自我滿足,不是驕傲自滿,而是對環境的適應。人應該學會改變環境,但更要學會適應環境,要做到這兩樣都不容易,這也是一個人的生存能力。你不可能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但是你也不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比上不足,比下有餘,也就足以了。
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和自己喜歡的人在一起應該是幸福的;願望實現了,也應該是幸福的;一個人在烈日下勞作,滿頭大汗,可是他覺得很幸福,他就是幸福的;另一個人在別墅裏喝咖啡,可是他覺得自己很不幸福,他就是不幸福的。其實,你覺得幸福你就是幸福的,你覺得不幸就是不幸的,幸福與不幸福都是自己心裏的一種感覺。
從這個角度講,幸福是公平的。無論窮人還是富人,健全人還是殘疾人,城裏人還是鄉下人,隻要你願意追求幸福的生活,你就能生活得幸福。另外,需要提醒的是:要想幸福地生活,不僅要有創造幸福、把握幸福的能力;還要一雙善於發現幸福的眼睛和準備迎接幸福的心態,更需要一顆熱愛生活,與人為善,寬大博愛的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