摔碎瑤琴鳳尾寒,子期不在對誰彈?
春風滿麵皆朋友,欲覓知音難上難。
說這麼兩句打油詩,引出一段交朋友的故事來。世上知音難覓,所以才把古代先賢們拿出來吟詠,為得是實在少見、稀罕。
交朋友,無論古今,這都是門複雜的學問。現如今人們把“朋友”這個詞兒用得有些個輕率了,酒席宴前三杯兩盞一下肚,這就成朋友了,有那個愛大包大攬的主兒隨口就說:“兄弟,以後有事兒找我!”等你真有了要緊的事情他管嗎?他不管。三杯水酒點頭之交,他也犯不上。那麼古代怎麼樣,也有這種人。要不怎麼說“春風滿麵皆朋友,欲覓知音難上難”呢?隻能錦上添花、不知雪中送炭的主兒是居多的,平日裏稱兄道弟的人,未必能算得上知交。
曆史上的真正知交摯友令人讚歎的固然有,可不多,也就那麼幾位。古人結拜之時拈香盟誓,為桃園結義之情上一炷香,因為“劉、關、張”那是全始全終,張飛和劉備都可以說是為了給關羽報仇而賠上了性命,全了當日桃園裏的誓言。為羊左之交上一炷香,這個是春秋時期的典故,羊角哀、左伯桃那是生死相托,又叫刎頸之交,也是為了朋友把命都不要了。以上說的這桃園結義情、羊左刎頸交,都夠得一炷香火,可是瓦崗寨眾英雄卻隻配受半炷香。為什麼呢?皆因為他們有始無終,先時賈家樓結義倒是挺熱鬧,一朝崗山散將各奔西東,鎖五龍斬了單雄信,這朋友都沒交到底。
這是兩炷半香火的這麼一點典故。可見這“朋友”二字,說時容易做時難,絲毫也馬虎不得、輕賤不得。
咱們這段書,說的就是個由交友而起的故事。書名是《田七郎》,可是開書不能直接從“田七郎”說起,得從另外一位的故事開書。
這位叫做武承休,遼陽人,家資豐厚,喜交名士。
遼陽在今天依然叫遼陽,是東北的糧食基地。在明朝的時候,遼陽曾是遼東一代的政治、軍事和經濟、文化中心,雖然那時候還不怎麼產糧食,卻也並不是想象中那樣荒蕪的關外風沙。遼陽南北二城布局整齊得如同棋盤縱橫,磚砌的城牆高大雄偉。內城有屋宇樓廈,城外有森林農田,物產豐富,老百姓的日子過得也還自在。但是到了明朝末年天啟爺繼位的時候這裏就漸漸衰落了,,遼(遼陽)、沈(沈陽)成為兵家必爭之地。
天啟爺大家知道,就是明熹宗朱由校,是位短命的皇帝,十六歲繼位,二十三歲就死了。傳位給他弟弟朱由檢,也就是後世常說的崇禎皇帝。崇禎帝有道無福,在位時是內憂外患不斷。遼陽這裏作為邊境,自然沒有好日子過。戰事一起百姓往往就要逃難,市麵就漸漸地蕭條下來,窮人多,有錢人少。
武承休就出生在這個年代。
武家前兩輩兒都善於經商。
武承休的爺爺武老太爺是個純粹的商人。東北物產豐富,什麼人參貂皮鹿茸,那都是老年間就聞名的特產。老太爺起初經商時,自己也並不曾冒險去采參、打獵,那些事要是親力親為呢,不單冒險,還有個技術問題。說打隻大老虎剝下虎皮去賣?還是進了深山老林裏挖個什麼千年老參?那可不是有膽量就能辦到的事。武老太爺是沒那些個本領,他也就是攢湊些銀錢,辦些貨物去他鄉販賣。起初也不是什麼太過珍稀的皮毛藥材,也是從小處開始,先倒騰那些普通的東西,慢慢地積少成多,才漸漸地采辦上貴重貨物。依仗著頭腦活絡,善於交際,這位武家老太爺漸漸在京城還搭上不少達官貴人的路子。再加上他生意做得實在,賺錢賺在明處,不開花賬不坑人,建立起極好的口碑,熬了十年八載,竟發了點小財。
武老太爺勞碌一輩子,快四張了才回到家鄉娶媳婦。又兩年得了兒子,全家歡喜。那年月不惑之年能生出兒子來也算是不易了,這武家就算有了後,萬貫家財有了傳人。武老太爺有子萬事足,也就不出外行商了,守著金銀成堆,開始琢磨著想改換門庭。改換什麼門庭呢?那時候是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年代,“士、農、工、商”,商人社會地位可不高,要想改換門庭,那就是要培養孩子讀書。於是乎,武家聘請來有名的先生來到家中教專館,逼著武承休的父親讀書上進考取功名。
武承休的父親名喚武恒,念書還算靈光,你說差是絕對不差,你說強呢也夠不上什麼大才子。過幾年進了秀才,正巴望鄉試中舉,一步步考上去,隻可惜沒等到那一年的科考,時局就亂了。
金人在遼東下了一城又一城,漸漸對大明朝形成了致命的威脅。戰事一起,不免人心惶惶,百業凋零。不久沈陽城破,唇亡齒寒,遼陽的富商逃走了大半。緊接著遼陽也歸了金人,這就沒處可逃了,就這麼眼瞅著遼河以東七十餘城盡皆臣服。遼陽一度成為了金人的都城,市麵反倒被扶持了起來,略有些生氣。
武恒沒了讀書的心,琢磨著這一份家產不能敗在自己手上,於是打點精神又做起了商人。雖然百業蕭條,本地總算平定了,不再直接交兵。零散的客商還是來遼東采購,遼東的這些土產還是得想辦法往外賣,大家總還要過日子。武恒的頭腦比老太爺又活絡些,改行商為坐商,仗著家底厚,開起了參茸行、皮貨店,在本地大量收貨。市麵冷清,這些貨就囤著,反正武家也不急等著錢使。武家在行裏素有口碑,這麼一開店,總有開張的時候。漸漸地本地的好貨都囤積在武家店裏,外地就開始有客人聞其名而來。那年月人參還不能種植,野獸也不能飼養,這些寶貨即使在遼東也算矜貴,到了外地自然更是稀罕,終究還是有不少主顧上門來尋。因為戰事嚇跑了不少本地有根基的大商戶,同行同業的競爭越來越少,武家的店鋪越開規模越大,用現在的話說,逐漸就形成了“壟斷”。周圍城鄉的參客和獵戶都到他們家來出手貨物,全國各地的二道販子也都跑來采購,竟然在亂世裏成就了更大的產業,一時間盛況空前。等到時局完全穩定下來,滿人登基坐天下,對遼東邊境一代又頗寬待扶持,視為自家的根基。清廷對於遼陽,用現在的話說,是給了不少優惠政策的,像武家這種規模的商戶,更是大力扶持。此時武家的買賣已經穩固下來,本地乃至周邊各縣都沒有商人再有實力與之抗衡,再後來,連皇上家穿的皮貨都指定了武家進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