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7章 朝堂之上諫不休(改)(2 / 2)

“臣附議,不過還得去找此子尋來完整的方法。”虞世南也在一旁附和道,心裏已經是百轉千回,不再認為自己走眼是什麼羞恥的事情,這樣的奇人,有些奇異之處也不奇怪。

李世民思考了一會,這才道:“此事容後再議,朕已有計較。”

第二天早朝,李世民提出要讓幾個皇子去陽樂求學,甚至太子也要前往,並拿出敖浩之前的一些成績作為證明,但遭到了大臣的反對,朝堂之上一片反對的聲音。

一連兩日,勸諫的聲音不斷,理由都很充分,主要集中在敖浩的才學、出身和年齡上麵,誠然敖浩一介白身,又年紀幼小,實在難以讓人放心。

李世民被諫得焦頭爛額,不過陸續的將拚音之法,數算之學拿出來作為證據,證明敖浩的才學,並讓大臣們討論辯證這兩種方法對教育的積極作用之後,這種勸諫慢慢的少了。

不僅是大臣反對,就連皇後也反對,認為身份相差太過懸殊,有損皇室的臉麵和威嚴,如果真要這樣做的話,不如把敖浩招進宮來陪讀。

但李世民有他的考量,認為將敖浩召進宮並不妥當,對敖浩的影響太大,一個淳樸的少年過早的進到宮裏,很可能會將一個人才給毀了,這是李世民不想看到的,所以萬萬不行。

大臣們有開始了新一輪的進諫,這一回重點換成了太子的安全問題,以及朝廷的臉麵問題,太子是有老師的,又叫做冼馬、太傅,放著現成的老師不要卻去拜一個孩童為師,實在是大大的丟臉,甚至太子太傅直言,如果聖上要一意孤行,那麼他們寧願一死。

也有人進諫,說除了太子,其他的皇子倒無不可,朝堂之上分成了幾派,就此事爭論不休,這讚同其他皇子去的,自然就是支持其他皇子那一派的人,

尤其是李恪派,李恪是楊妃之子,楊妃又是前隋煬帝之女,這一派認為李恪承兩朝皇室血脈,出身極為高貴,但當時已經立了承乾為太子,敖浩的事情成了他們心裏認為的轉機,如果敖浩的才學真如此驚人的話,早做接觸,日後也好將敖浩招攬在麾下,要知道一個得力的謀士,往往可以成為扭轉乾坤的關鍵。

岑文本是封德彝的學生,本是江南大姓子弟,時為秘書郎,封德彝去世時曾囑咐他要輔佐李恪,同時岑文本與李恪雖還無師徒之名,但已有師徒之實,李恪堅持私下裏以師禮待之。

岑文本看得明白,李恪的出身尊貴,但也正是因為繼承了前隋血脈,而受到了一些人的詬病,又是庶出,太子之位曆來立嫡不立庶,立長不立幼,所以聖上才會立了承乾為太子,不過此時太子雖立,卻未加冕,還有轉機。

知道了敖浩的事情之後,岑文本思前想後,上諫曰:“臣位處秘書郎一職,管圖書經籍之事,聞聽聖上欲要收錄陽樂子新創拚音之法,數算之術,臣願往之,必不負使命,帶回勘校。”

這話沒有提及半點李恪,或者其他的皇子,隻言自己的職事,這便是岑文本的精明之處,早就看出來,李世民要將皇子送去陽樂的心意堅決,不然也不會在朝堂上討論多日,但也明白太子是肯定去不成的,私下裏也與某些人商量過了,讓人在朝堂上力爭李恪前往。

果然最後李世民力排眾議,讓三個皇子前往陽樂,隻是在名目上換了說法,是前往陽樂遊學。

PS:今天是七夕,早上下班後又被上司拉著喝酒,說句慚愧的話,本人酒量極差,兩瓶啤酒下肚基本上就麵紅耳赤,兩眼朦朧了,卻被拉著喝了三瓶,好在酒品還不差,倒頭就睡,不會做什麼失態的事,起來後將這章加長了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