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著李世民的本意,原本太子也要走上這一遭,實在是李世民太看重敖浩的才能了,繼貞觀犁與賑災策、拋秧法之後又獻上了人力打穀機,一般人可能沒覺得有什麼,認為隻是多了個收獲稻穀的機械罷了,可有了前幾個成績做底子,李世民卻未把此事等閑視之。
將打穀機的模型和圖紙送到民部,著令盡快將成品製作了出來,民部的官員雖然居於六部之末,但也不是昏庸無能之輩,反之下屬裏更兼有全國最好的能工巧匠,很快就依據模型和圖紙製作出來了,試過之後一致對打穀機讚不絕口,李世民也親自試了試,不僅可以打稻穀,甚至小麥也打得下來,之後命令民部大量製作,並派人將圖紙抄送至各州,欲要搶在收獲季節前供應給農戶。
齒輪與連杆的結合也給了這些人一個精巧的思路,舉一反三,研製出一係列的人力驅動機械,甚至還有人在研究如何將這種動力運用到絞車弩(床弩的前身)上麵,起因就在於絞車弩的弩弦難以張開,往往需要三五人合力轉動絞盤,這就大大的增加了張弦所用的時間,但若是能用打穀機的原理來改變轉動絞盤的方式,以腳力取代手力,眾所周知腳力大於手力,再加上人體的重量,那麼就能極大的加快張弦的速度,還可以減少操作的人手,這在戰爭中無疑可以成為致勝的關鍵。
而且經過多番的討論,眾人也得出了一個結論,單以水稻來說,已經出現了少部分地區種植雙季稻,這證明稻穀是可以種植兩季,之所以大部分地方還是采取單季種植,主要是現在人少地多的現狀造成的。
在狹鄉一個人也有三四十畝地,寬鄉更是七八十畝的口分田,算上休耕,男丁每人每年所耕作的田地減半,也最少有十幾二十畝,耕地、種植、收割所要耗費的時間就要花費不少,尤其是收割的時候,雖然產量不高,但也是需要極為長的時間,非常辛苦,根本沒有精力再種第二季稻子,甚至是因為耗費時間長誤了第二季稻子的下種時間,再種那就要白費力氣了,目前雙季稻也主要出現在狹鄉。
但打穀機的出現必然要引發一係列的連鎖反應,收割打穀輕鬆了,還能省下不少的時間,這樣一來就有時間可以再種一季的稻子,這種算盤是個人都能算得出來,兩季的稻子產量不說比單季翻一番,多出七八成那是十拿九穩的事情。
李世民能不高興麼,想想每年江南能比以前多產出近一倍的糧食,就能讓這位剛剛坐上江山的皇帝樂得要在睡夢中笑醒過來,對長孫皇後說起敖浩也不泛讚美之詞,言稱此子是應世奇才,專門為大唐帶來福氣的。
之前就有了將太子承乾送過去多與敖浩接觸的念頭,現在江南水患已經度過去了,賑災的裴矩也早就回到了長安,還給李世民帶來了新的消息(PS:每次看到新的消息這幾個字,本人就不由的想到手機的鈴聲:你有新的消息請注意查收。),好吧,李世民仔細的查收了一下,哦說錯了,是仔細的聽裴矩彙報了一下。
“回稟聖上,此子才學驚人,在族裏開辦了學堂,並親自授課,所涉範圍包括蒙學、術數、武藝還有一門被叫做自然之道的學問,據老臣觀察,其族人上至六十老翁,下至三歲蒙童,不論男女俱都識字,其中佼佼者更是粗通經理,數算精湛,老臣還得到此子手書的對子一副,書藝頗有王羲之風範卻又自成一體,請陛下觀看。”裴矩從懷裏掏出信封,有些不舍,但還是恭敬的呈上。
“不忙,既是與書藝有關,又豈能不將虞世南請來一同品評,卿且繼續說下去還有什麼發現。”聽到說有王羲之的風範,李世民也是心動,要知道他可是王羲之的鐵杆粉絲,曆史上曾經為了得到其《蘭亭序》真跡,使人去寺廟騙取辯才和尚,不過現在還是按捺住了,沒有打開信封,而是命人去傳召虞世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