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輯 堅韌,好品格鑄就好未來(1 / 3)

一個信念

吉姆是一所藝術學院的學生。他自幼雙耳失聰,卻以頑強的毅力和不懈的努力,成為了一名德才兼備的好學生。他不僅學習成績好,還積極參加學校組織的各種活動。

由於吉姆聽不見聲音,因此在上課的時候,他總是把眼睛睜得大大的,緊緊盯著老師的口型,全神貫注地聽講,有時嘴裏還自言自語地念著,以此感受老師的發音,體會課堂教學內容。

一次,在一個討論會上,他被推選上台發言,介紹自己不平凡的經曆。

他看了看大家,用一種充滿感情的語氣說:“在我很小的時候,就表現出了很好的繪畫才能,父母堅信我將來在這方麵一定會有一番作為,他們經常鼓勵我,正是這種鼓勵,才使我不斷取得進步。雖然我聾了,但我相信,隻要我繼續努力,將來一定會成為美國曆史上最優秀的聾人畫家。”

吉姆始終堅守著這個信念。此後,他更加努力學習畫畫。最終,他迎來了成功,其作品獲得全美巡展大獎。

小故事、大道理:

沒有什麼困難是不可以克服的,隻要我們懷有堅定的信念,努力向前,就一定能獲得成功。

輪椅與撕畫家

台灣棉紙撕畫家溫鵬弘兒時患了重度腦性麻痹,無法站立行走,從出生直到十四歲以前都是過著在地上爬行的生活。一直到十四歲時,才擁有了第一輛輪椅代步行走。

雖然人生如此坎坷,但他從未向命運低頭,而是不屈不撓、奮發向上,曾經榮獲“終生學習楷模獎章”。

雖然比別人失去了很多正常的生理功能,但是他從小就刻苦自學,還想辦法克服發音的障礙。1992年,他以口試的方式正式通過小學學曆鑒定,那一年他剛滿二十八歲。到目前為止,他仍然頑強地堅持自學,目前已經達到高中的教育水平。

他三十歲時才開始學習棉紙撕畫創作,起初他以為隻是將棉紙撕碎、搓揉,然後貼在畫紙上而已,學起來應該很容易,可是等到深入鑽研以後,他才發覺並不是想象中那麼簡單。然而他並沒有放棄,而是憑著爬行了十四年的頑強意誌,自創了溫馨工作室,專門研究撕畫。

後來他還多次到學校演講,給孩子們做報告,將自己人生奮鬥的經驗和他們共同分享。

他常常鼓勵年輕人說:“不要放棄自己,不要放棄熱愛的生命,我辛苦爬行十四年都沒有放棄,你們碰到一點兒挫折算什麼?我可以,大家一定也可以。”

十四年的爬行經曆,最後在輪椅上成就了一名撕畫家。

小故事、大道理:

人世間的挫折與苦難,隨時都有可能出現。然而這並不可怕,關鍵是要學會從挫折中奮起,從苦難中新生。

在逆境中升騰

拿破侖出生於一個沒落的貴族家庭,家境清貧。拿破侖的父親為了維護家門的尊嚴,仍以貴族的身份孤高自傲,多方籌措費用,將拿破侖送到柏林一所貴族學校上學。那所學校的學生大多家境優裕,各個錦衣玉食,而拿破侖則破衣敝履,十分寒酸,常常遭受那些貴族子弟的欺辱。起初,拿破侖還勉強忍耐那些同學的作威作福,但後來實在忍無可忍,便寫信向父親抱怨他的苦處。信上說:“因為貧窮,我已經受盡了同學們的嘲弄調侃,我真不知應該怎樣對付那些妄自尊大的同學。其實他們隻是比我多幾個臭錢罷了,在思想道德上,他們遠不及我。難道我一定要在這些奢侈驕縱的紈絝子弟麵前,過著低聲下氣的生活嗎?”

父親的回信隻有短短的兩句話:“我們窮是窮,但是你非在那裏繼續讀下去不可。等你成功了,一切都將改變。”就這樣,拿破侖在那個貴族學校裏度過了5年,直到畢業為止。在這5年裏,他忍受著同學們的各種欺負淩辱,但這卻更加激發了他的誌氣,他決心要獲得最後的勝利。拿破侖決定痛下苦功、充實自己,使自己將來能夠獲得遠在那些紈絝子弟之上的權勢、財富和榮譽。

拿破侖20歲時,他的父親去世了。這對他是一個沉重的打擊。那時他隻是一名少尉,所賺的薪水,僅夠他和母親兩人勉強維持生活。在軍中,拿破侖也因體格衰弱、家境貧困,而處處受人輕視。因此,當同伴們利用閑暇時間自娛時,他則獨自苦幹,把全部精力都放在書本上,希望依靠知識和他們一爭高下。拿破侖讀書有著明確的目的,他不讀那些平凡無用的書來消遣解悶,而是專心尋求那些能使他有所成就的書來讀。拿破侖在孤寂、悶熱、嚴寒中,從不間斷地苦學著,單單從各種書籍中摘錄下來的文摘,就可印成一本四千多頁的巨書了。此外他更把自己當成正在前線指揮作戰的總司令,把科西嘉當作雙方血戰的必爭之地,畫了一張當地最詳細的地圖,用極精確的數學方法,計算出各處的距離遠近,並標明某地應該怎樣防守,某地應該怎樣進攻。這種練習,使他的軍事知識大大進步,終於被上級所賞識。

他首先被升任為軍事教官,專教需要精確計算的種種課程,結果成績十分優秀。從此,他開始步步高升,很快便獲得了全國最高的權勢。

小故事、大道理:

身邊的歧視和生活的壓力,不僅沒有令拿破侖灰心喪氣,反而激勵了他的鬥誌,為實現抱負而努力奮鬥。一個成功的人,不會因為環境的惡劣而垂頭喪氣,也不會因為遭受打擊而一蹶不振,一切不利於他前進的因素,都隻會成為他更大的前進動力。

苦難的天才

小提琴家帕格尼尼是一位苦難者。4歲時一種麻疹和強製性昏厥症,差點使他夭折。7歲時患嚴重的肺炎,不得不大量放血治療。46歲牙床突然長滿膿瘡,隻好拔掉所有的牙齒。牙病剛愈,又染上可怕的眼疾,幼小的兒子成了他的手杖。3年後,關節炎、腸道炎、喉結核等多種疾病同時吞噬著他的肌體。後來聲帶也壞了,靠兒子按口型翻譯他的思想。他僅活到57歲,就吐血而亡。

他又是位天才,3歲學琴,12歲就舉辦首次音樂會,轟動輿論界。之後他的琴聲遍及法、意、奧、德、英、捷等國。他的演奏使帕爾瑪首席提琴家羅拉驚異得從病榻上跳下來。他的琴聲使所有觀眾欣喜若狂,他被任命為共和國首席小提琴家。

幾乎歐洲所有文學藝術大師如大仲馬、巴爾紮克、肖邦、司湯達等都聽過他的演奏並為之激動。歌德評價說:“他能在琴弦上展現火一樣的靈魂。”李斯特大喊:“天哪,在這四根琴弦中包含多少苦難和受到殘害的生靈啊!”

帕格尼尼雖然一生曆經苦難,但一直保持著對自己琴藝的信心,成為了世界文藝史上的三大怪傑之一。

小故事、大道理:

苦難,並不能阻止對理想的追求。如果帕格尼尼那些痛苦的經曆發生在我們的身上,也許我們最大的心願就是遠離痛苦,早日健康。而帕格尼尼在病痛的折磨下,始終沒有放棄對藝術的追求,他以頑強的毅力和病魔抗爭,最終登上藝術殿堂的寶座。

挑戰厄運

話劇演員波爾赫特是位傑出的藝術大師,他活躍於戲劇舞台達50多年,享譽四大洲。可當她71歲在巴黎期間,卻突然發現自己因為破產已經是一貧如洗;而比這更不幸的是,她在乘船橫渡大西洋時,由於一時不慎,狠狠地摔了一跤,腿部傷勢嚴重,引起了靜脈炎。醫生認為必須把腿部切除,但他不忍心對她說出這個事實,怕她接受不了,可他錯了。

波爾赫特注視著這位醫生,平靜地說:“如果沒有其他辦法的話,就這麼辦吧。”

手術那天,她在輪椅上高聲朗誦戲裏的一段台詞,有人對此感到不解,問道:“你是在安慰自己嗎?”

“不,我是在安慰醫生和護士。她們太辛苦了。”波爾赫特答道。

後來,波爾赫特又在舞台上拚搏了七年。

小故事、大道理:

麵對已無可挽回的災難,痛不欲生,萬念俱灰,隻會使自己陷入更加不利的境地。與其這樣,還不如迎著困難,勇往直前,為自己殺開人生的另一條生路。

不向厄運低頭

羅斯福總統在中年時罹患小兒麻痹,這時他做了參議員,可以說是仕途得意,遭受這樣的打擊,差點心灰意冷,退隱鄉園。

開始時,他的腿腳一點知覺都沒有,必須坐在輪椅上,但他不想老是依賴別人的力量,於是就晚上一個人偷偷練習。

有一天他告訴家人說,他要給大家表演上樓梯。隻見他先用手臂的力量,撐起自己的身體,挪到台階上,然後再把腿拖上去,就這樣一階一階艱難緩慢地爬上樓梯。

“你這樣在地上拖來拖去的,給別人看見了多難看。”他的母親阻止他說。

“我必須麵對自己的恥辱。”羅斯福語氣堅決地說道。

小故事、大道理:

無論遇到怎樣的災難,都要學會堅強。堅強是戰勝厄運的前提。

命運的玩笑

1946年8月,21歲的艾柯卡大學畢業後到福特汽車公司當了一名見習工程師。但他對做技術工作感到索然無味,決定當一名汽車推銷員。艾柯卡被任命為賓夕法尼亞州一個小地區的銷售經理。但是他頭一個月的銷售情況相當糟糕,在13個小區排最後一名。為此,艾柯卡很傷心,但他沒有灰心。他靈機一動,想出了一個推銷汽車的絕妙辦法:誰購買一輛1956年的福特汽車,隻要先付20%的貨款,其餘部分每月付56美元,3年付清。這樣,一般的消費者都負擔得起。艾柯卡把這個辦法稱為“花56元錢買五六型福特車”。他的這個策略使他的銷售額一下子就躍居榜首。他也因此被提升為福特總公司車輛銷售部主任。

1960年11月,36歲的艾柯卡升任公司副總裁。1962年,在他的帶領下,福特公司新推出“野馬”型轎車,其受歡迎程度超過了原先最樂觀的估計。第一年銷售量竟高達41.9萬輛,創下了全美汽車製造業的最高紀錄。頭兩年“野馬”型新車為公司創純利11億美元。一時間“野馬”風行美國,其銷量打破了福特公司的紀錄。

艾柯卡靠自己的奮鬥,終於當上了福特公司的總經理。當時,艾柯卡真有點兒得意忘形,覺得全世界都在他的腳下。然而,命運卻跟他開了一個玩笑,1978年7月13日,他被妒火中燒的大老板亨利·福特開除了。當了8年的總經理,在福特工作已32年,一帆風順,從來沒有在別的地方工作過,突然間失業了,艾柯卡肝腸寸斷,痛不欲生。

他想殺人——但不清楚是要殺解雇他的亨利·福特,還是殺自己。殺人或自殺都是空話,他開始喝酒,對自己失去了信心,認為自己要徹底崩潰了。

艾柯卡經過一番痛苦的掙紮後,接受了一個新的挑戰——應聘到瀕臨破產的克萊斯勒汽車公司出任總經理。

克萊斯勒如同一條待救的沉船,秩序混亂、紀律鬆散、各自為政,現金周轉不靈,副總經理不稱職,沒有人指揮調度,車型失去吸引力,車輛不安全等等,積重難返。

艾柯卡上任後,憑他超人的智慧、膽識和魄力,大刀闊斧地對企業進行了整頓、改革,並向政府求援,舌戰國會議員,取得了巨額貸款,重振企業雄風。K型車的問世,給克萊斯勒帶來了生機。克萊斯勒終於擺脫了虧損的困境。

1983年8月15日,艾柯卡把麵額高達8億多美元的支票,交到銀行代表手裏。至此,克萊斯勒還清了所有債務。而恰恰是5年前的這一天,亨利·福特開除了他。

1984年,艾柯卡用他慣有的表情和手勢,宣布克萊斯勒公司這一年贏利24億美元——超過了公司曆年紀錄的總和。

在艾柯卡的帶領下,克萊斯勒在短短的7年時間內,從瀕臨倒閉一下子躍升為在美國僅次於通用汽車公司、福特汽車公司的第三大汽車公司。

小故事、大道理:

從哪裏跌倒,就從哪裏爬起來。堅韌不拔地迎接挑戰,就能從逆境中奮起,重振雄風。

一夜成名

自從電影《哈利·波特》麵世至今,大街小巷,不管大人、小孩兒,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而後《哈利·波特》的原著再度掀起的熱銷狂潮,席卷幾乎所有的書店報攤,原著作者——那個女作家也一夜成名,一下子變成了焦點人物。

一個不知內情的人大放厥詞,說女作家一定是學過營銷的,要不,怎麼會一下子成名?

其實,《哈利·波特》很早就完稿了,不過是為了讓它更好地呈現給讀者,作者才持續修改了十幾年。又有誰知道,作者曾是領取救濟金生活的貧民,在那麼艱苦的狀況下,她也沒有放棄對《哈利·波特》的創作。

小故事、大道理:

成功是一個艱苦而又漫長的過程,其中的快樂和辛酸也隻有當事人才能體會,旁觀者隻是看到他(她)成功的一麵,卻很少去了解成功的背後有多少艱辛和淚水。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是奧斯特洛夫斯基在全身癱瘓、雙目失明後創作的。

奧斯特洛夫斯基是一名紅軍戰士,他在一次戰鬥中受了重傷。由於他受傷過重和忘我工作,再加上接連生了傷寒和風濕病,奧斯特洛夫斯基的健康糟透了,長期躺在病床上。

疾病一寸寸蠶食著奧斯特洛夫斯基的身體,他不能動彈,視線也變得模糊了,但是,他依然有著堅強的意誌。奧斯特洛夫斯基決定用新的武器——寫作來戰鬥。

因為隻上過小學,所以,寫作對奧斯特洛夫斯基來說,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為了充實自己,他頑強地克服了疾病所造成的一切困難,拚命讀書。人們都叫他是“發狂的讀者”。

1930年,奧斯特洛夫斯基的雙眼完全失明了,胳膊除了肘部以下部分還能勉強活動外,全身都不能動彈。在經過3年的準備後,奧斯特洛夫斯基咬緊牙關,開始創作《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他每寫一個字,都是異常艱苦,哪怕輕微的一次活動,關節都會疼得厲害。奧斯特洛夫斯基以頑強的毅力忍受著這種痛苦,不斷地寫著。因為看不見,摸索著寫出來的字,簡直沒法認:不但字寫得歪歪倒倒,而且字上疊字。後來他想出一個辦法:用厚板紙刻出一行行空格,他沿著空格寫,字就不會重疊了。為了盡早將書稿寫完,他不分白天黑夜地寫。有時,為了忍受劇烈的疼痛,他把嘴唇都咬出血來,但卻從未想過要停止寫作。

經過兩年多的艱苦創作,1936年6月,《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這部偉大的著作,終於勝利完成。

小故事、大道理:

堅強的意誌力,並非人人生而有之,需要在一次次的磨難中曆練而來。在意誌堅強者的麵前,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沒有實現不了的目標。

硬漢海明威

海明威14歲時,在父親的支持下報名學習拳擊。第一次訓練,他被對手打得滿臉鮮血,躺倒在地。可是第二天,海明威裹著紗布還是來了,並且縱身跳上了拳擊場。

中學畢業以後,海明威不願意上大學,渴望赴歐參戰。因為視力的緣故未被批準。他離家來到堪薩斯城,在《堪薩斯明星報》做了見習記者。明星報對於文字有110條不得違反的規定:“要用短句”“用活的語言”“用動詞,刪去形容詞”“能用一個字表達的不用兩個字”等等。海明威專心致誌,很快掌握了新聞寫作的技巧,並形成了自己的文字風格。

1918年5月,海明威如願以償,加入了美國紅十字戰地服務隊,來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意大利戰場。7月初的一天夜裏,海明威的頭部、胸部、上肢、下肢都被炸成重傷,人們把他送進野戰醫院。海明威的一個膝蓋被炸碎了,身上中的炮彈片和機槍彈頭多達230餘塊。他一共做了13次手術,換上了一塊白金做的膝蓋骨。有些彈片沒有取出來,到死都留在體內。他在醫院裏躺了3個多月,接受了意大利政府頒發的十字軍功勳章和勇敢勳章,這時他剛滿19歲。

大戰後海明威回到美國,戰爭除了給他的精神和身體帶來痛苦外,沒有帶來任何值得高興的事。舊的希望破滅了,新的理想又沒有建立,前途渺茫,思想空虛。盡管這樣,海明威依舊勤奮寫作。1919年夏秋,他寫了12個短篇,寄給報社被全部退回。母親警告他:要麼找一份固定的工作,要麼搬出去。海明威從家裏搬了出去,因為什麼也改變不了他獻身於文學事業的決心。他隻想做第一流的、最出色的作家。

1923年,海明威的第一部著作《三個短篇和十首詩》在法國的一個非正式出版社出版。總共隻印了300冊,在社會上毫無影響。

1926年,海明威的第一部長篇小說《太陽照常升起》問世,立即博得了一片喝彩聲,被譯成多種文字,成了20世紀20年代那一代人的典範之作。這部小說用美國女作家斯泰因的一句話“你們都是迷惘的一代”作為題詞,從而產生了一個文學流派——“迷惘的一代”,而海明威也成為這個流派的代表。

海明威始終態度鮮明地反對法西斯。美國對日宣戰的當天,海明威就參加了海軍。他以自己獨特的方式參戰。他改裝了自己的遊艇,配備了電台、機槍和幾百磅炸藥。他的行動計劃是,在古巴北部海麵搜索德國潛艇,如果發現潛艇,就全速前進,撞擊敵船,與之同歸於盡。海明威指揮船員在海上追蹤德國潛艇近兩年,始終沒有找到相撞的機會。

1944年6月,海明威隨美軍在法國諾曼底登陸。他自己率領一支法國遊擊隊深入敵占區偵察,不斷地向作戰指揮部提供大量珍貴情報,因此而獲得一枚銅質勳章。

海明威在寫出《老人與海》後,非常懷念非洲的狩獵生活。1954年1月,他再次和妻子去非洲打獵。他們乘坐的小型飛機在尼羅河源頭附近不幸墜落,兩個人都受了傷。但55歲的海明威並不在意,他們又換乘飛機飛往烏幹達首都。飛機隻飛了片刻便一頭栽到一個種植園裏。幾秒鍾後飛機爆炸,引起大火。海明威拉著妻子瑪麗從飛機的殘骸和火焰中爬了出來。瑪麗幾乎不能動彈了。海明威和當地農民撲滅了大火,然後陪瑪麗去醫院。

瑪麗的傷並不重,隻是斷了兩根肋骨。傷勢嚴重的是海明威自己。病曆卡上寫著長長的一串病名:關節粘連、腎挫傷、肝損傷、腦震蕩、二度和三度燒傷、腸道機能紊亂……躺在病床上,海明威看到了用25種語言文字發表的他的訃告。

身體尚未康複,諾貝爾文學獎的榮譽降臨到他的頭上了。在榮獲諾貝爾獎之後的幾年,海明威的健康每況愈下,寫作時越來越吃力。他的高血壓症、糖尿病、鐵質代謝紊亂、皮膚癌、精神抑鬱症等一大串疾病,使他完全喪失了工作能力。1961年7月2日清晨,這位身高6英尺,體重220磅的巨人,把心愛的雙筒獵槍放進嘴裏,扣動了扳機。

小故事、大道理:

“一個人生來並不是被打敗的,你可以消滅他,但是卻無法打敗他。”海明威的“硬漢精神”,閃耀著人性的光輝。在困難麵前不屈不撓,在挫折麵前愈挫愈勇,在危險麵前英勇無畏,在死亡麵前昂首挺胸,這才是生命的真諦。

苦難鑄就成功

安徒生是丹麥著名的童話作家。他的家境十分貧寒,父親是個鞋匠,但對文學卻很感興趣。母親是個洗衣工,靠給別人洗衣服來賺取極少的錢。

安徒生住的小城鎮,住著很多有錢人。他們不讓自己的孩子和安徒生這樣的窮孩子一起玩,因為他們怕降低了自己的身份。有時他們還欺負安徒生,罵他是沒有出息的窮小子。父親很愛自己的兒子,他對安徒生說:“孩子,不要理會他們,爸爸陪你玩。”

安徒生在外麵受到別人的欺侮,在家裏卻可以得到溫暖。

安徒生家的房子很破。不過這個房子的牆上卻掛滿了瓷器和圖畫,書架上擺滿了書籍和歌譜,櫥窗櫃上也擺滿了玩具,門玻璃上畫著一幅風景畫……在安徒生看來,他的家簡直就是一個藝術展覽館。

為了讓孩子的生活更加充實,父親常給他講《一千零一夜》裏的故事。有時,父親還會給孩子念一段丹麥有名的喜劇作家荷爾寶的劇本。在他們的書架上,還有一套莎士比亞劇作。父親常常把這套劇作拿出來讀給他聽。劇本裏的故事豐富多彩,更貼近現實生活。

聽了這些故事,安徒生充滿了幻想,他要通過人物把這些生動的故事表演出來。他想當個導演,於是,他便拿出父親雕刻的木偶,用來扮演劇中的人物,用碎布片給木偶縫製了各種代表不同身份的小衣服:欺壓百姓的富豪和貴族、要飯的窮人等。漸漸地,他開始編起木偶戲來。

為了讓孩子的精神世界更加豐富,父母經常領著安徒生到街上去體驗生活,在那裏,他們看到了形形色色的人。安徒生敏銳地看到,有的人勞碌奔波,卻總得不到溫飽,有的人揮霍浪費,卻可以富裕一生……

安徒生11歲的時候,父親因病去世了。經母親一再請求,他進了一家學校。可校長瞧不起這個窮孩子,安徒生氣得離開了這個學校。

“媽媽,我要到哥本哈根去學本事!”安徒生堅定地對母親說。

母親很讚成孩子的決定,鼓勵他說:“去吧,孩子,隻要你努力了,就一定會成功的!”

到了哥本哈根,安徒生—邊工作謀生,一邊學習,克服了許多的困難。1828年,安徒生進入哥本哈根大學。在那裏,他學習刻苦,博覽文學名著,為他以後的文學創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1829年,安徒生的長篇幻想遊記《阿馬格島漫遊記》出版,並獲得巨大成功。1835年,他出版了第一本童話集《講給孩子們聽的故事》,這本童話集得到了孩子們的廣泛歡迎,人們爭相閱讀安徒生的童話故事,並渴望他發表新的作品。從此,童話成為了安徒生的主要創作形式,他幾乎每年出版一本集子,作為新年禮物送給孩子們。他一生共計寫了童話168篇。許多名篇,如《賣火柴的小女孩》《夜鶯》《海的女兒》《皇帝的新裝》《醜小鴨》等,早已被譯成各種文字,在世界各地流傳。這些童話故事不僅使孩子們陶醉,而且也吸引了成年人。

小故事、大道理:

逆境也許是社會的一種選擇機製,看你能不能經受逆境的考驗,能夠通過考驗的人就會脫穎而出,走上成功的人生之路。因此,逆境常常成為人生的一個分水嶺,有的人被逆境打垮,就此消沉,有的人從逆境中崛起,其人生和事業就此進入了一個全新的境界。

爬上人生階梯的第一步

卡內基是美國鋼鐵大王,但他小的時候,家裏卻很貧窮。為了替父母分憂,他在紡織廠當童工,但是卡內基並不甘心一生潦倒。在勞累了一天後,卡內基還到夜校學習會計知識。

1849年冬天的一天晚上,卡內基上完課回家,從姨父那裏得知,匹茲堡市的大衛電報公司需要一個送電報的信差。他立刻意識到,機會來了。第二天一早,卡內基穿上嶄新的衣服和皮鞋,到電報公司麵試。電報公司老板大衛先生打量了一番這個矮個子、高鼻梁的蘇格蘭少年,問道:“匹茲堡市區的街道,你熟悉嗎?”

卡內基語氣堅定地回答:“不熟,但我保證在一個星期內熟悉匹茲堡的全部街道。”他頓了頓,又補充道,“我個子雖小,但比別人跑得快,這一點請您放心。”

大衛先生滿意地笑了:“周薪2.5美元,從現在起就開始上班吧!”

就這樣,卡內基謀得這個差事,邁出了人生的第一步。這一年,他才14歲。

在短短一星期內,身著綠色製服的卡內基實現了麵試時許下的諾言——熟悉了匹茲堡的大街小巷。兩星期之後,他連郊區路徑也了如指掌。他個頭小,但腿腳勤,獲得公司上下一致好評。一年後,卡內基升為管理信差的負責人。

卡內基每天都提前一小時到達公司,打掃完房間後,他就悄悄跑到電報房學習打電報。他非常珍惜這個秘密學習機會,日複一日地堅持著,很快就熟練掌握了收發電報的技術。後來,他再次被提升,成為電報公司裏首屈一指的優秀電報員。

在電報公司工作期間,卡內基就像進了一所“商業學校”。他熟悉每一家公司的名稱和特點,了解各公司間的經濟關係及業務往來。這些積累,使他在日後的事業中獲益匪淺。卡內基在回顧這段時期時,稱之為“爬上人生階梯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