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創造好運,就是要力爭主動,主動出擊,發現適合自己的機會一定要全力以赴,這樣,好運真的會時時伴隨著你。
小學畢業時吳鼎民以全年級第一名的成績進入一所全國有名的中學讀書。可初二還沒讀完,文革就開始了,學校停了課,然後便是轟轟烈烈的上山下鄉,他背著行李隨著高中同學走了,這一去就是八年多。
八年中,勞動以外,他到處尋找精神食糧。附近鞭炮廠收了一大堆書籍準備卷鞭炮皮,他跑去像搜尋珍寶一樣淘出一批大學文科教程,一本本地啃了下去。大多數人看不到前途,想學習又堅持不下去,他卻走到哪兒都捧著一本書。有一次,同伴同他打賭:別看你今天在讀書,明年的今天你還在讀書,我把頭砍下來送給你。他沒想要同伴的頭,但他確實一年後仍在讀書,而且一年一年延續下來,當村裏隻剩下包括他在內的兩名知青時,他把機會讓給了年長的知青。他是第一批進村的,卻是最後一個離開的。八年中,他不去考慮用什麼辦法回城,隻知道看書學習。因為有一個信念支撐他。這個信念來自於一位長者對他說的話:“國家不會永遠亂下去,總有一天知識會有用。”他努力著,等待機會。
機會來了,1978年初,初二未讀完的吳鼎民一舉考上了大學外語專業,他終於抓住了機會。在學習期間,他是學校允許可以不上課的兩名學生中的一名,因為他還是學校中專班的先生。後來吳教授為了提高自身能力,一次次向新的高度進發,在南京大學,在華東師範大學,直到1988年取得廣州外國語學院碩士學位。
寒來暑往,吳教授已不年輕。他的心卻和年輕人一樣,敏銳、進取。他深知機會到來之前準備的重要。現在他正引導、幫助學生做機會到來前的準備。在他帶領下搞的分級分類教學試驗已經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他更注意的是以人為本,激活學生自覺學習的能力。幫助學生最大限度地挖掘開發自己的潛能。吳教授為學生選的學習內容涉及很廣,從中國古代美術到伯拉圖的哲學思想,從對中國電影發展的分析到當代大學生的思維走向,從倫理道德到宗教法律,在外語教學的課堂上,他不但讓學生掌握一門語言,還讓學生同時接受綜合素質的教育。這就是吳教授受學生歡迎的原因。吳教授所學所教的專業決定了他不會像理工科那樣有震驚世界或者巨額經濟效益的成績。但是吳教授的了不起就在於他了解未來社會需要具有綜合素質的人,他知道機會總是青睞有準備的人,所以他始終處於不知疲倦的探索中,去大力幫助學生在機會來臨之前,做好充分準備。他熱切希望每一位學生都有美好的明天。
幫助學生抓住機會的同時,吳教授自己的機會也會來臨。
你不一定要等待機會,因為,你可以為自己創造機會。我們的方向在那裏,我們的機會在那裏,與其靜靜等待別人給予機會,不如主動為自己創造機會。機會就在我們的手裏,全看我們能不能察覺。就像故事裏的工匠,即使處在絕對有利的機會環境中,他還是沉著地選擇,由此發揮自己的優勢,為自己開拓了另一個機會的新天地。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美國建築業迅速發展,到處都可以看見招募工匠的廣告。一時間,建築工匠的行情看漲,待遇也因此節節升高,其中有位曾經做過這類工作的年青人,一聽說城裏正在高薪招募工人,立即放下手邊的所有工作,進城尋找親的工作機會。然而,當他抵達城市後,看見四處張貼的廣告,他不禁困惑地想;沒想到工匠的而求量這麼大,哪一家公司福利比較好?比較穩定?煩悶了半天的他,忽然跳了起來,開心地敲了自己的腦袋一下,驚醒似的說;我何必去應征工匠呢?隻見年青人立啟程,回到家鄉,他籌措了一些資金,接著又回到城裏租了一間小店麵。第二天,他在門口張貼了一張廣告紙,上麵寫著,資深工匠培植新人訓練所。許多想應征工匠的人,因為沒有這方麵的技能多數都無法被錄用,因此當他們聽說有這麼一間訓練所後,紛紛上門求教,並當場交了學費,立接上課,這個腦筋動得快的年青人,轉了個彎,利用他的專業技能,賺進了大把鈔票,這比他賣力地付出漢水做工匠能獲得薪資,要多上好幾十倍呢!
機遇不會莫明其妙地突如其來。任何一個機遇的降臨常常都是由於本人過來的勤勞和藹緣所至。有的人平常不勤勞進修,不留意積聚經曆,即便公司某個職位有了空缺,但怎麼也輪不到他的頭上;有的人不會為人處世,不喜愛結交冤家,這樣的人又怎麼能夠會有冤家(基本數不出幾個冤家)來幫他呢?
培根說過:“智者發明時機”。時機是等不來的,它必需靠我們平常的勤勞運營和勤勞發明才幹取得;時機也是同等的,關鍵是看你能否懂得如何去尋求時機,並且將它變成人天生功的墊腳石。假如你沒有預備好“領帶”,他人讓你“進門”才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