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以上的知行過程,可以幫助我們輕鬆地進入智能殿堂,為我們成就自己的事業打下堅實的基礎。
3知則必行,行則實踐
我們研究“知行合一”,如果隻從意識形態去研究,那樣就失去了它的真正價值。事實上,人類社會各個領域的社會實踐都與“知行合一”的思想密不可分。王陽明認為,凡人不能成為聖人,主要是由於“知”與“行”分離造成的。“知”離開“行”,便不是“真知”;“行”離開“知”,便是盲目行動。他的知行合一學說的實質就在於不離行以求知,把知行結合起來。“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外無行,行外無知。”知即是行,行即是知。身心是不可分離的,心靈的指向和實踐的過程不可分開,思想的力量一定要變成行動的力量。孫中山先生對此有非常深刻的理解,他說:“知之則必能行之,知之則更易行之。”“知”則必能行,“行”則一定要“知”。
孔子說:“學而時習之”,學了就去做,這樣就會“不亦說乎”。什麼叫“說”呀,就是心裏邊明白,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在裏麵。學了不去實踐(時習之),雖然知道這個知,實際上還是不知(不明白)。所以必須知行合一。不但要知,而且要行,行而知之、知行合一。
20世紀初,因開創“實驗教學”先河而蜚聲世界哲學界和教育界的美國著名實用主義哲學家杜威博士認為,在他的教育著作的背後,存在著一個思想,這就是頗為抽象的“知”和“行”的關係的學說。他特別強調行動、操作、實踐,認為觀念、知識都是從行動中獲得的。胡適在《實驗主義》一文中把它概括為:“處處是行,處處是知,知識從行來,知在行裏,行即從知來,又即是知。”這是對王陽明“知行合一”思想的深刻論述。
四、現代企業的知行效能
“知行合一”在企業裏的運用應著重一個“知”字,按照王陽明的哲學思想,知行一體,無知就談不到行。為此,具體到企業管理上,使員工“知”即學技術、學營銷、學管理就變得尤為重要。
1認知管理,超越行動
“知行合一”是指一個人的意識從萌芽到付諸實踐,乃至全部完成的過程。管理本身作為一種主觀的行為自然也就帶有意誌論的色彩,特別是對人的管理,管理者總是希望通過一種方法來達到自己管理的目的,這種目的可能是自私的、也可能是出於公益的,而這種目的最直接的體現就是被管理的人們能夠按照方法所要求的去做事。管理的目的就在於使個體化的工作與整體化的發展達成協調的統一。
在一個企業中,每個管理者都希望個人的行為能夠關照到整體的利益要求,而作為個人,每個人又都希望最大程度的滿足自己的利益要求。作為一個企業的運營者要想管理得以奏效、企業得以維持,他的管理方法必須要得到被管理者的支持和認可,這樣才能使社會整體在方法的約束與引導下開展自己的行為,維護整體的均衡與運轉。
反之,如果方法脫離實際,或者隻以管理者的意誌為轉移,甚至違反適用的環境就必然造成隔閡和反抗。當然,如果過分遷就於個人意識,則方法也就無法成其為方法了,管理方法關注的對象是整體而不是個人。管理本身是為了構建一種係統運作模式,但為了保持模式的存在也要處理人際關係和利益關係,並且這種對人際關係和利益關係的處理必然成為整個係統模式的一個組成部分。有人把人們對管理方法的應對方式歸納為以下幾種情況:
第一,積極追捧,對管理方法極力推崇,認真執行。
第二,理性順應,努力去適應方法的要求。
第三,茫然跟從,沒有自己的主見,隻是根據別人的要求辦事。
第四,消極抵製,在執行中陽奉陰違,上班不上勁。
第五,暴力反對,罷工等。
那麼,人們為什麼會產生上述思想,種種意識又是由哪些方麵決定的呢?按照一般研究結果,人們的思想意識常常受下列因素影響:
第一,人的主觀意誌的認可度,不同的主觀意誌決定了不同的目標和追求,同時也決定了對外部環境不同的要求。
第二,攀比心理。當看到別人風光無限就會因虛榮心而追求成就。
第三,自身條件的限製。
第四,對自我利益的維護。這是對個人行為影響最大的一個因素。
第五,整體環境對個人的影響。
管理者隻有徹底了解人們對管理方法的態度和意識行為的取向後,才可以根據具體情況來製定切實可行的管理方法。管理的狀態要將方法和人的意識相銜接,方法超越於意識或者落後於意識都無法起到應有的效果和作用。
2重視文化,提高檔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