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司令王天傑親率東路同誌軍所部,一早從榮縣境內的成佳場,沿大路向貢井、艾葉灘方向開進,準備一舉攻下貢井西邊重鎮艾葉灘。再從長土方麵兩方夾擊,合攻貢井。
東路同誌軍這支近三千人的隊伍,三天前在榮縣誓師後,由王天傑親自帶領東征貢井和自流井。前一天,一路挺進到成佳場,暫做休整。此前,熊大漢帶隊那支由鹽工組成的貢井鹽工同誌軍,奉王天傑之命,從寨子嶺向榮縣縣城開拔,與大部隊會合作戰。
經過半個多月的訓練,這支鹽工同誌軍,掌握了一些格鬥方法,以及基本作戰要領,戰力大增。出發前,四百來人的隊伍還統一換了著裝,皆身著一色毛藍布短衫,青布短汗套,腳穿麻耳草鞋,有的還打有綁腿。一個個手執刀槍棍棒,威風凜凜,士氣高昂。
隊伍開拔時,寨子堡大門前熱鬧歡騰。有不少得到消息的鹽工家人,一大早就趕到嶺上來,為親人餞別送行。隊伍出發前,寨堡大門口燃放了兩串千子響鞭炮,一幫小孩歡天喜地搶鞭炮。
鞭炮響過,隻見一位頭發胡須皆白的七旬老鹽工,手捧一個瓷碗,顫顫巍巍地站在隊列前邊,代表鹽工父老鄉親為這支特殊同誌軍,送上一碗 “壯行酒”。
當時的說法,這隊鹽工同誌軍,是要隨王司令的隊伍一起,北上會攻成都。因此,須發皆白的老鹽工,向領隊的熊大漢敬酒時,用蒼老斷續的聲音說:
“大漢,你帶的是咱鹽工子弟兵。鹽場父老鄉親為你敬上這碗酒。喝了酒好打仗,要一直打到省城去,活捉趙爾豐!”
感動萬分的熊大漢,謝過老翁,接過酒碗,一飲而盡。隨後一聲令下,四支牛角號喧喧嚷嚷吹了起來。一杆同誌軍大旗在前方領路,手執各式刀槍棍棒的鹽工同誌軍,雄赳赳沿大道下山,一群小孩歡喜叫鬧著,追隨隊伍跑了好遠。
向縣城開進的貢井鹽工同誌軍,剛過成佳場,就碰上了浩浩蕩蕩開過來的王天傑大部隊,於是兩軍會合一起。
兩軍會合後,王天傑聽從軍師宋秀才柳師爺的建議,在成佳場休整三天。一是兩軍會合之後,部隊要進行編整及人員安排調整。二是向貢井進軍的路線選擇,以及進攻策略和軍力部署等,都需要認真商議確定。
正是在成佳場的三天休整期間,熊大漢又迎來自己人生道路上的一個重大轉折,讓他在後來的黃泥塘大戰和鵝兒溝之戰中,大放光彩。
成佳場休整的第一天,在鹽工同誌軍訓練之餘的空閑,熊大漢和兩個手下鹽工,在場街閑走。在場口一個壩子裏麵,正逢東路同誌軍的十來個炮手,在那裏擦拭兩門罐子炮的炮身,並校整炮位。
其時,王天傑手下的這支東路同誌軍,已經裝備了兩門罐子炮。這是王天傑通過他敘府老丈人的關係,托人從雲南購得的。剛運抵榮縣不久,尚未經過實戰。這次同誌軍東征貢井和自流井,王天傑料到,和駐防鹽場的巡防軍主力,會有一場惡戰,就讓人將兩門罐子炮帶在軍中。
他和軍師宋秀才想的是,這兩門罐子炮,就算到時起不了什麼大作用,但一旦開戰,朝巡防軍轟幾炮,不說要轟死轟傷他好多人,就壯壯自家軍威也是好事。
成佳場一休整,挑選出來做炮手的那十多人,就加緊訓練並試炮。熊大漢和兩手下,就過去看稀奇熱鬧。熊大漢為人爽快隨和,沒多大工夫,就和一幫炮手混熟了。
從炮手們的擺談中了解到,十多個炮手中,其實過去都沒弄過這種罐子炮。其中隻有幾個人,與當時民團的那種老式牛兒炮、豬槽炮打過交道。
熊大漢當鑿井工已經好幾年,平時在井場上,與一些鐵器匠人也多有交道,對各類鐵器玩意並不陌生。他在旁邊看那些炮手擺弄了一陣,自己對這兩門炮的原理以及操作方法,也弄明白了個七八分。
那些炮手看熊大漢長得人高馬大,為人又爽快,又是鑿井工出身,其中有個人半帶玩笑地對他說:
“熊師傅,我看你對如何擺弄這罐子炮,還多少有些在行,不如你去找王司令說說,幹脆來我們這裏當炮手,大家在一起也更覺有趣。如何?”
哪知,說者無心,聽者有意,熊大漢當真對當罐子炮手有了強烈興趣。他當天中午就去找了王天傑,要求調他去當一名罐子炮炮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