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巨人之路(2 / 2)

大約五千多萬年前(即第三紀),在現在的蘇格蘭西部內赫布裏底群島一線至北愛爾蘭東部火山非常活躍,現今愛爾蘭和蘇格蘭兩島的熔岩高原就是當時大規模的熔岩流形成的。噴發出來的玄武岩是一種特別灼熱的流體熔岩。有記載,它的下坡流速每小時超過48千米。流體熔岩較容易散布於很大的麵積,於是就有“泛濫玄武岩”這一術語。它們形成的大塊熔岩遍布整個火山活動區。在印度的德幹高原也有類似的地質情況,在4000-6000萬年前,德幹高原形成了70萬立方千米的玄武岩熔岩。

一股股玄武岩熔岩從地殼的裂隙湧出,像河流一樣流向大海,遇到海水迅速冷卻變成固態的玄武岩並收縮,結晶,岩漿的凝固過程中發生了爆裂,而且收縮力非常平均,於是就形成了規則的柱狀體圖案,這些圖案通常成六棱柱。這種過程有點像泥潭底部厚厚的一層淤泥在陽光的暴曬下龜裂時的情景。玄武岩熔岩石柱的主要特點是裂縫直上直下伸展,水流可以從頂部通到底部。結果就形成了獨特的玄武岩柱網絡,所有的玄武岩柱不可思議的並在一起,其間僅有極細小的裂縫。由於火山熔岩是在不同時期分五六次溢出的,因此峭壁了形成多層次的結構。

“巨人之路”是柱狀玄武岩石這一地貌的完美的表現。這些石柱構成一條有石階的石道,寬處又像密密的石林。巨人之路和巨人之路海岸,不僅是峻峭的自然景觀,也為地球科學的研究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賈恩茨考斯韋角的玄武岩石柱自形成以來的千萬年間,受大冰期的冰川侵蝕及大西洋海浪的衝刷,逐漸被塑造出高低參差的奇特景觀。每根玄武岩石柱其實是由若幹塊的六棱狀石塊疊合在一起組成的。波浪沿著石塊間的斷層線把暴露的部分逐漸侵蝕掉,石柱在不同高度處被截斷,把鬆動的搬運走,導致巨人之路呈現台階式外貌的雛形,經過千萬年的侵蝕、風化,最終,玄武岩石堤的階梯狀效果就形成了。

巨人之路的“親戚”遍及天涯海角:與“巨人之路”類似的柱狀玄武岩石地貌景觀,在世界其他地方也有分布,如蘇格蘭內赫布裏底群島的斯塔法島、冰島南部、中國江蘇六合縣的柱子山等,但都不如巨人之路表現得那麼完整和壯觀。

比如在蘇格蘭西海岸外的內赫布裏底群島的斯塔法島上,也有一個玄武岩石柱群。玄武岩石柱在島上大部分地區均發育良好,有一個很有名的巨大岩洞即芬戈爾洞,幾個世紀來在詩歌和小說中均有文字描述它。而作曲家菲利克斯?門德爾鬆在1829年去該島的一次訪問中,被眼前的美景激發出靈感,創作了現在被稱作《內赫布裏底群島》的著名管弦樂前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