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80年代以來,特別是進入21世紀後,產業超常規發展。粗鋼產量1996年突破1億噸大關之後,在10餘年的時間裏翻了兩番,2007年已經達到4.9億噸,占世界鋼鐵總量的1/3強。但由於鋼鐵產業粗放型增長方式仍沒有得到根本轉變,投資過度、低水平產能過剩、產業集中度過低、布局分散化等問題突出,導致資源能源消耗高及環境汙染嚴重,成為國家宏觀調控首當其衝的主要產業之一。
本書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運用產業經濟學、區域經濟學、戰略管理、製度經濟學等學科的交叉優勢,借鑒和吸收國內外相關研究成果,對我國鋼鐵產業運行的實踐進行總結和反思。
通過國際比較、理論推導和實證分析等,從產業視角對我國鋼鐵產業在資源環境約束下的發展和產業整合進行係統深入的探索,其目的是為我國鋼鐵產業轉變發展方式、實現可持續發展提供思路,為高消耗、高汙染產業調整提供借鑒,為政府製定合理的產業政策提供依據和建議,同時,也進一步拓展產業整合理論的研究深度和廣度。
全書把鋼鐵產業麵臨的資源環境約束作為基礎條件,把轉變鋼鐵產業發展方式作為目標,從鋼鐵產業組織整合、產業鏈整合和產業空間整合三個緯度進行深入探討,並就市場和政府在鋼鐵產業整合中的定位和作用進行了分析。構建了資源環境約束轉變產業發展方式、鋼鐵產業整合市場與政府科學定位的邏輯分析框架。
全書共分為8章,具體內容如下:
一章導論。本章主要是對立題的依據及意義、研究的主要內容和分析框架、研究方法和創新與不足之處進行簡要的闡述。
二章產業整合文獻綜述。本章對國內外現有的產業整合理論文獻進行了梳理和綜述,主要包括斯密、馬克思等早期經典理論對產業整合的相關論述,科斯、威廉姆森等新製度經濟學的觀點,近年來西方學者對產業整合實證研究的結論以及我國產業整合最新的理論研究成果。
三章鋼鐵產業發展麵臨的資源環境約束。本章簡要回顧了我國鋼鐵產業的發展曆程,探討了鋼鐵產業隨工業化進程的演變規律。在概述了我國工業化進程中的資源約束總體狀況、能源消耗與環境代價之後,運用大量翔實的資料對鋼鐵產業的資源支撐能力、環境約束進行了重點分析,特別對鐵礦石進口依存度逐年提高和近年鋼鐵出口熱進行了冷靜、深入的思考。
四章轉變發展方式與鋼鐵產業整合。本章對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與轉變經濟增長進行了對比,筆者認為兩者不是對立的,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延伸和深化。對我國鋼鐵產業粗放型特征進行了分析,並從6個方麵詳細闡述了產業整合是轉變鋼鐵產業發展方式的重要途徑,特別就產業整合對促進鋼鐵產業技術創新的作用進行了深入剖析。
五章鋼鐵產業組織整合。本章對我國鋼鐵產業組織現狀進行了評述,特別指出我國鋼鐵產業的逆集中化趨勢和規模不經濟的特征。總結了世界鋼鐵產業組織整合的曆程和動因以及對我國鋼鐵產業整合的啟示,指出我國鋼鐵產業要在世界鋼鐵市場中發揮與產能規模相匹配的作用,就必須加強產業整合,實現向寡頭壟斷型市場結構的轉變。論證了我國鋼鐵產業所處的產業生命周期階段及產業整合的“難題”,提出了我國鋼鐵產業整合的6大驅動力和概括歸納出5大鋼鐵產業整合模式。並從國際鐵礦石價格博弈對我國鋼鐵產業組織整合進行透視。
六章鋼鐵產業鏈整合。本章對上遊資源的掌控能力和對市場的控製能力是中國鋼鐵產業的“兩大軟肋”。本章提出了鋼鐵產業的前後向整合,構築協調發展的鋼鐵產業鏈的思路,對基於循環經濟的產業鏈整合進行了係統分析和整體設計。通過對鋼鐵企業案例分析,實證了產業鏈整合是提升企業競爭優勢的有效手段。
七章鋼鐵產業的空間整合。本章在綜述產業布局理論的同時,強調科學發展觀指導下的產業布局理論創新。在總結我國鋼鐵產業空間布局特征的基礎上,提出鋼鐵產業空間整合的思路:按照“內陸壓縮存量,沿海轉移增量”的原則,依托現有優勢企業,結合兼並、搬遷,綜合考慮礦產資源、能源、水資源、交通運輸、市場需求、環境容量和利用國外資源等條件,逐步提高產能的空間集中和資源的區位優化配置。我國鋼鐵產業整合特別是跨區域整合進展相對緩慢,與地方政府的行為有直接關係,本章對鋼鐵產業跨區域整合過程中的地方政府行為進行了深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