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
為什麼一到考試就考不好
考試分數公布後人們總是要議論一陣子,有的十分開心,全家到飯店喝慶功酒,打電話告訴親戚朋友;有的唉聲歎氣的,大人們也幫著孩子說:“平時不是這樣,沒考出他的真實成績來。”有時,我總想插話反駁幾句,那意思是:“隻能說孩子的基礎不牢,一考試就顯出來了。”但我發現,像這種情況很多,於是不可用簡單的基礎牢不牢一概而論了。我看有考試自身問題,也有課堂訓練問題;如果是考試自身問題,我說也沒有用,隻有浪費時間。我還是說說課堂訓練問題吧。
我還是先引用一下經典吧,當一個弓箭手在射箭是為了好玩時,那麼他就擁有一切技術。如果他是為了一個黃金做的獎牌而射,他就會緊張,他的眼睛也會模糊,也許會看到兩個目標,這時他已經心神錯亂了。其實他的技術並沒有改變,隻是那個獎品會讓他精神分裂,他會介意,他會把更多精力放在想要的勝利上,從而忽略了射箭,而且那個想要勝利的需要會耗掉他全部的力量。我還不清楚你是怎樣理解的,但我認為這段經典基本說清了為什麼考試不好的原因。如果仍是不好理解的話,我想從教育環境說起,每年一到考試臨近,學校、家庭到社會一些不良的風氣無疑加重了孩子們的負擔,令他們心慌意亂:一是考前進行的誓師動員,就像生死決戰一樣,好像是在此一舉了,打敗了怎麼有顏麵再見江東父老。二是為考生提供各種保障。如,出租車、公交車免費,這要看平時,不在於考試這幾天,沒有考試老百姓也要過日子呀!當然,我不是說這樣不好,天天這樣免費才好呢,我隻是說好心辦壞事,“人人為考試,慌亂學子心。”三是家庭改善夥食,改變作息時間,改變態度。那意思是,這幾天不和孩子治氣,等過了考試再算總賬,然而,他卻不習慣了。我聽說,住在鐵路周邊的人一天聽不到火車叫就休息不好。四是隨意許願。上了什麼學校買什麼,將來做什麼?這都是不可取的。無意造成了孩子們心理恐慌、擔心害怕。以前,我參加考試時,也是十五六歲的孩子,自己拿了準考證就去了,覺得和平時沒什麼兩樣,甚至在考試時還能激發智力,平時沒有見過的題型,翻來覆去的,智慧之門竟然開啟了,數學卷僅錯了一個填空,基本滿分。我是說,“如何做到一個靜心。”心無旁騖,心無雜念,這一切都是因為平靜,歸於自然。如果你一邊答卷一邊怕考試砸了,如果真砸了怎麼能夠對得起這個叔叔、那個阿姨,那就砸定了!
考試能不能取得高分基礎是最重要的,這個基礎一方麵來自於課堂學習,另一方麵靠自己努力。課堂學習是關鍵,學習關鍵在課堂;學習就是學習,學習不要想著結果。尤其是老師更不能天天在課堂上講,前年考什麼,明年有可能考什麼;為考什麼而教什麼,好像很名師,好像很神秘,其實這樣的老師最淺薄,他還不明白,“養花的為了花來培育一株植物,他承認根和葉的價值主要在於有了根和葉才會有花。”老師應當教給孩子們方法,指導孩子們去體驗、去探究,給他們學習空間、給他們體驗機會,把學習變成孩子們主動的事情,把考試變成正常的事情,就像平時做作業那樣心平氣和的沒有考不好的。
做成功之人
李時珍曰:《神農本草》,藥分三品。上品,歲月常服,必獲大益;中品,祛患為速,延齡為緩;下品,不可常服,疾愈即止。你看,上品需要常服,我們普通老百姓哪裏來的錢?一些純天然正宗補品往往貴的出奇,幾萬元、幾十萬元,西洋成藥補品也是幾百、幾千元的。《紅樓夢》林黛玉從三歲開始就吃人參養榮丸,到十八歲就死了,不吃也不一定死。那些中品藥用於治病效果好,但並不延年益壽,像現在的進口藥,價格也昂貴;下品藥才是咱們普通人家吃的,但這種藥性的毒副作用很大。有一句話,“專主攻擊,毒烈之氣,傾損中和,不可常服,疾愈即止。”一般吃下去這個病治好了,那個病出來了,吃也不是,不吃也不是,常年離不開藥物,內心浮躁,精神抑鬱。我覺得,我們任何一個正常的人都不要把藥看成好東西,也包括那些上品的藥,鍛煉身體是最最重要的,這是健康的根基!也不要把書看成多麼重要的東西,如果我把書分成三品,最最重要的遠古時代的絕世經典,除了少數專家外別人看不懂,是上品;近古名著,中品;當代著作,下品。一般來說,凡列入上品的書,一般晦澀難懂,反過來說,凡讀懂了的也就成了思想家,成了聖人。中品書雖然讀起來吃力,不像下品書一讀就是十行,一天就是幾本,一月就是幾十本,但是,知識含量豐富,如果用勘探術語來形容就是富礦,顯然,你那個下品就是貧礦。既然我都說到這種程度了,那下品書你還是少接近為好。如果確實擋不住誘惑,想看看也無妨,也如吃那些下品藥一樣,疾愈即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