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我向來不喜歡給別人添麻煩,自己的事自己辦。書名也是看了陶行知《新教育評論》中“國家把整個的學校交給你,要你用整個的心去做個整個的校長。”就連題字也是我自己寫的,大暑天的中午我趴在辦公室門前的桌子上寫了一遍又一遍,總有滿意的選來用上。當然,寫序更是如此,想來想去還是自己了解自己,寫好寫賴自己高興就是了。
當校長有一年半了,雖說時間短些,但我是壓縮著過的,我經常說,我這一天要頂別人十天,每天六點到校就一口氣到晚上八點鍾了,中午是不休的。照這樣算來,我也可以稱得上十幾年的老校長了。我每天有兩件事必辦:一件是到課堂裏轉轉;另一件是看看書。特別是轉課堂是我的主業,我深知,一個校長的事業應該在學生中間,隻有深入了解學生,才能把握學校的發展。當校長沒有本事不行,本事從哪裏來?也隻有靠學習來,所以,書是必看的。如果有一天沒有看書,睡到半夜突然醒來回想起這事,就後悔得比快要死的時候還難受。
我一般不專門寫東西,看到有的觀點觸發了靈感就一口氣寫下來,邊看邊寫,寫到書的留白或者隨身攜帶的記事本上。一有時間就用電腦打出來,邊打邊修改也就完成了。這本書收錄進來的文章共有165篇,約30萬字。為了方便閱讀,我把它們整理成為十個部分,第一部分勵誌演講,第二部分學習思考,第三部分安全校園,第四部分日常管理,第五部分教育教學,第六部分信息校園,第七部分家校共建,第八部分黨性修養,第九部分特色立校,第十部分感悟提升。雖然內容已經不少,但是有些思想觀點我還沒有完全寫出來,隻好利用寫序時略加表述。
我覺得,學校應該有一定的自主性、靈活性和自由度。特別是,給學校鬆鬆綁,你給學校鬆了綁,學校才能給老師鬆綁,也才能給學生鬆綁。就像現在這樣,你把我們脖子上的繩子勒得緊緊的,又說讓我們各顯才能辦出特色,那是很難辦得到的。像一個學走路的孩子,你放開手他能走得更遠,摔倒了,你不需要去扶他起來,你扶他一次,你扶不了孩子的一生。你告訴他,“把信送給加西亞”就不用管了。如果你不放心,用地圖講來講去的,他仍是不明白,聰明的老師讓學生自己去找,就像羅文那樣最終把信交給了加西亞。我們所培養的孩子,不僅學業上優秀,生活中也是強者。更多的時候,孩子的培養是一個完整的過程。教育是一個過程,也是一個完整的過程。如果具體到一所學校,三年的學校教育雖然是整個教育過程的一個部分,但是畢竟也是一個過程,過程好,結果才能更好。需要注意的是,過程裏麵雖然有主有次,但沒有重要和不重要之分,如果說清楚哪些是重要的、哪些是不重要的,而你僅僅選擇了重要的,可能在你今後的人生過程中永遠不可能有機會回頭彌補丟掉的東西,就像柏拉圖走過了整個麥田也沒有摘到象征愛情的最大最金黃的麥穗一樣。
英國有一個專門適應孩子的學校——夏山學校,在這裏,“給予孩子們自由,讓他們按照自己的意願成長;給予孩子們權利,讓他們能掌控自己的人生;給予孩子們時間,讓他們能夠自然地成長;給予孩子們快樂的童年,保證他們不會感受到成人製造的壓力和恐懼。”這幾個“給予孩子們的”都是我們的學校所願望的。其實從一個人一生成長的經曆來說,我們強迫著自己的孩子,自己的孩子又強迫著自己的孩子,重複著同樣的過程,從童年階段便開始了與苦的經曆相爭鬥,他們的真實用意是為了今後的幸福,可是當我們概況一個人一生的經曆,從一個階段到另一個階段,根本沒有發現幸福和真正體驗到幸福的滋味。我讚同,給孩子們自由、權利、時間以及快樂的童年,讓他們在人生的每個階段不至因匆忙而失去屬於他們自己的幸福和快樂。有時候,我覺得快樂也是爭取過來的,你盼著、等著快樂,快樂就會離你而去,爭取來的快樂才屬於你,而且會停留在你的身邊。教育本來是快樂的事情,一旦我們為了什麼的時候,它才變得仇視和痛苦不堪,所以最聰明的教育是把快樂還給孩子們,我們都會快樂並幸福著。
祝衛國
二○一二年七月二十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