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砷正暗自得意於皇上如此信任自己的時候,乾隆略一沉吟,又把和砷召了回來,把命令改成和砷同大學士阿桂一起督軍甘肅,和砷先行,等阿桂到達甘肅後,和坤聽從阿桂意見。這件事讓和砷抱怨很久,這顯然表明乾隆怕和砷能力不充分,心裏麵更加倚重阿桂嗎?不隻乾隆是這樣,就連軍中的戰將也都瞧不起和砷。史書中記載,和砷到達甘肅以後,急於求勝,強令海蘭察等人進攻起義軍,結果因準備不充分,地勢險要,遭到起義軍的痛擊,反倒被起義軍占領了險要道口。
等到阿桂到達甘肅,和砷反咬一口,把失敗的責任全都歸之於將領不聽調遣,阿桂聽了以後,馬上升帳派兵,各位將都聽從號令,不見一絲不敬,阿桂轉身問和砷,和大人不是說諸將不聽從調遣嗎,這又是什麼原因?和砷更加懷恨在心了。
所以,和砷對阿桂的嫉妒、怨恨由來已久,又沒有能力徹底整倒阿桂,隻有想辦法不讓阿桂留在京城,全國各地四處奔波。阿桂平定了甘肅的起義之後,馬上被乾隆下令命他在甘肅查清“捐監”一案,審理王直望等人的貪汙問題,接著又被調往黃河,治理黃河在河南青龍岡一帶的決口,賑濟災民,修築堤壩。
過了一段時間,浙江又爆出了陳輝祖貪汙的案件,阿桂風塵仆仆,連忙趕去處理。從此,阿桂幾乎沒有在京城呆過,整年在各地奔波。阿桂對國家十分忠心,也不辭勞苦,為了國家還是沒有怨言。隻是阿桂早就知道和砷是朝廷的一大禍害,想為國為民除害,但是沒有如願。據洪亮吉在他的《書文成遺事》中記載:嘉慶元年(1796年),阿桂年逾八旬,身染重病,在病中對家人說:“我年八十,可死;位將相,恩遇不可比,可死;子若孫皆佐部務,無所不足,可死;忍死以待者,實欲待皇上親政,犬馬之意得一上達。”
阿桂一生,戎馬倥傯,無怨無悔,隻有一遺憾的是不能親眼看到嘉慶帝親政,輔佐他親手為國翦除和砷這一大禍患。阿桂結果還是沒有等到那一天,在嘉慶二年(1797年)八月,他八十一歲之際,鬱鬱而終,此時距乾隆駕崩,嘉慶查抄和砷還有整整兩年時間。
假如說阿桂是憑著累累戰功同和砷抗衡,那福康安就是在軍功之外還有顯赫的出身,但是依然不是和砷的對手。福康安係出名門,他的父親傅恒是乾隆的名臣官拜大學士;他的姑姑是乾隆帝的孝賢皇後;福康安也是身經百戰的大將軍,曾曆任桂林、成都、盛京將軍,以及雲貴、四川、兩廣、閩浙的總督,鎮守各處重要的邊陲省份,乾隆對他的賞識也不亞於阿桂,給了他非同一般的榮譽。封他作為太子太保、一等嘉勇忠銳公和郡王貝子。
乾隆末年,台灣林爽文率兵起義,清政府派去的將領常青沒有才能,每次打仗都失敗,致使起義軍的聲勢逐漸增大,沿海諸省的民眾也群起響應,搞得全國上下人心惶惶。和砷見狀,忙向乾隆推薦任福康安為主帥,去平定台灣叛亂。
乾隆於是把遠在甘肅,時任陝甘總督的福康安調到福建。任命他作為將軍,率湖南、湖北、貴州等地增援的綠營兵各有二千人,連同福建原有的幾萬大軍,攻打起義軍,福康安明知台灣一戰凶險異常,但是不敢抗旨不遵,隻得領兵前去,和砷把台灣這一困難的局麵很容易地就拋給福康安。但是福康安果然有著豐富的作戰經驗,與起義軍在叢山密林中周旋,經過一年的苦戰才平定了起義,擒獲義軍首領林爽文。
和砷對福康安采用了對付阿桂同樣的辦法,設法常年將他安排外任,如此,滿朝中就再找不到一個可以同和砷一爭高下的人,和砷得以一手遮天,橫行沒有顧慮。
當情況發生變化的時候,要根據變化,適時做出反應,從而把握先機,爭取主動,爭取最後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