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父母會認為孩子的世界會有什麼事,孩子說出來的也是一些雞毛蒜皮,不值得一提的小事。沒錯,這就是孩子的世界,簡單而又細膩,但是,孩子的感受卻真真實實地存在著。如果父母總是對孩子的傾訴表示不屑,或者根本就不認真聽,或者孩子說完也隻是應付式地把孩子打發了,孩子會感受到父母的不真誠,下次也不會對父母傾訴了。所以,父母要知道,孩子的事雖小,但感受不小。
『教子參考』
父母在聽孩子傾訴時,請注意以下幾點:
1.端正傾聽孩子時的態度。
當孩子願意對父母傾訴,說明父母值得孩子信任,也希望得到父母的理解。此時,父母認真的態度,會讓孩子體會到被重視。孩子傾訴的過程,也許父母什麼都不用說,也許需要安慰孩子兩句,也許有必要給與一定的指導。但無論何種方式,孩子最需要的是父母的真誠,孩子要真實地感受到父母願意聽他說,孩子才會暢所欲言。
2.在孩子說完之前別隨意打斷。
當一個人很想傾訴的時候,情緒一般都比較激動,說話也會滔滔不絕,甚至說完都會後悔自己怎麼說了那麼多。孩子也是一樣,當孩子找父母傾訴的時候,就讓孩子痛痛快快地說完吧,中途不要打斷他,更不要隨便下結論,等孩子美美地傾訴完後,父母再說話也不遲。
3.孩子有時需要的隻是傾訴。
一個父母離異的女孩,有一次和老師談心時,哭著對老師訴說了自己家裏的很多事,女孩說了很長時間,老師聽得也很心痛。女孩說完,老師摸摸孩子的頭,擦幹孩子的眼淚,說:“別想太多,好好睡一覺吧,睡起來就好多了。”老師並沒有對孩子所說的一切有任何的評論,或實質性的安慰,因為老師知道孩子是心裏難受,說出來痛快些。所以,父母當麵對孩子的發泄傾訴時,父母也無需說太多,反而越說孩子越會難受。
『教育名言』
現在的問題是,孩子的苦水往往無處傾訴。孩子本來與別的同學接觸就有限,而同學們都是獨生子女,都有一種以自我為中心的傾向,也不大會勸導別的同學。所以,孩子可以吐苦水的知心人,其實就是父母。
——(中國)王金戰
“傾聽”是一種非常好的教育方式,因為傾聽對孩子來說是表示尊敬,表達關心。
——(德國)卡爾·威特
多抽點時間陪孩子
父母和孩子的親情是天性,父親就像孩子的天,母親就像孩子的地。孩子隻有時時刻刻站在地上的,抬頭能看見天空,孩子的心才會踏實。孩子無論在情感需求上,還是啟蒙教育上,都需要父母守護,希望父母能把對孩子的陪伴當成生命中的大事。
『經典事例』
一天晚上,父親拖著疲憊身體回到了家。可是,5歲的兒子還沒有休息,正倚靠著門望著他。父親皺著眉頭說:“你怎麼還不睡覺?”
“爸爸,請問您1小時可以賺多少錢?”兒子輕聲問道。
父親有些莫名其妙,但還是告訴兒子:“賺20美元。”
“哦,”兒子低下了頭,接著又說,“爸爸,您可以借給我10美元嗎?”
父親有些生氣,衝著孩子喊道:“你要錢是買玩具吧!趕緊睡覺去,你知道我每天工作多麼辛苦嗎?”
看到父親生氣了,兒子乖乖地回到自己的房間。一會兒,父親悄悄地走進兒子的房間說:“我剛才對你太凶了,因為工作,今天情緒不太好,很抱歉衝你發火。這是你要的10美元。”
“爸爸,謝謝你。”兒子接過錢,歡呼著又從枕頭下拿出一些皺巴巴的零錢,慢慢地數。父親有些納悶。數完後,兒子高興地說:“爸爸,我現在有20美元了,我想向您買1個小時的時間可以嗎?明天請您早一點回家,我想和您一起吃晚餐。”
『教育感悟』
在孩子的成長曆程中,最無法被任何人替代的就是父母。父母經常陪伴孩子,孩子會感到安全和有依靠。一個長期沒有父母陪伴的孩子,就像失去了主心骨一樣,內心深處不知該往哪兒停靠。就像這個小男孩,在長久沒有和父親共進晚餐的情況下,想方設法地買下爸爸的時間,哪怕隻有1小時,可見孩子對父親是多麼需要啊!
“父母”不是一句簡單的稱呼,當決定要孩子的那一刻起,父母就要做好用大量精力、時間、心血去陪伴孩子成長,隻要孩子一出生,陪伴孩子就應該是父母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如果在孩子的成長中,父母拿出各種各樣的理由去疏忽孩子,那孩子也不會讓父母輕鬆逃避這種責任,孩子這顆被忽視了的種子,總有一天會開花結果,到時,父母不得不加倍償還曾經對孩子的忽略,那種償還可要比當初陪伴孩子的付出得多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