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一斤牛肉能帶回三兩水,真是太氣人了!”5月13日,記者接到熱線電話,有讀者反映市區海港路農貿城肉食區,有人在賣注水牛肉。昨日,記者佯裝某飯店廚師跟隨老板對市場進行了暗訪。
早晨7時許,市區最大的牛肉批發市場———海港路農貿城肉食區開始熱鬧起來。在擁擠的人流中,記者推著一輛破舊自行車,好不容易從南門來到了賣牛肉的攤點。
“大哥,買牛肉?”東頭一位30歲左右的青年走上前問廚師打扮的記者。
“多少錢一斤?”
“老價格,八塊!要,給你便宜點。”
記者用手輕輕一摁,略有些發白的牛肉明顯滲出水來。
“你這肉是哪兒的?”
“鐵口,棲霞鐵口。”
“鐵口肉好賣嗎?”
“好賣。”
“你這肉打沒打水?”
“沒有!”一位正剔牛骨的男人警覺地瞪了記者一眼。
“問這個幹什麼?”
“害怕老板罵。”記者趕緊解釋著離開。
此時,一位家住菜市街的於姓市民悄悄告訴記者:她經常來這兒買菜,一般都不敢買牛肉,因為牛肉注水太厲害了。“回家做的時候鍋裏的油直往外濺,很多水,簡直成了‘水牛’。尤其是鬧‘非典’之前,在這裏買一斤牛肉,回家最多能煮四兩,而以前不打(注)水的牛肉能煮六七兩!”於大媽氣憤地說。
“牛肉是怎麼注水的?”記者試探著問同來的一位拉麵館老板。
“灌唄!在宰(殺)時灌水。”拉麵館老板說,“打(注)了水的肉好看、好賣,隻不過有的肉打得多有的打得少。”
這位老板還告訴記者,給牛注水是有標準的,一般按牛的出肉率算,大概50公斤牛肉要注20公斤水。如果無限度地給牛注水,牛肉就不成樣了,也就不好賣了。他給記者算了一筆帳,以體重為500公斤的牛為例,它一般要出200公斤牛肉,灌80公斤水,除去損耗,最後每50公斤肉裏能含15公斤水,這樣肉的重量就憑空增加了60公斤,本該200公斤一下就增加到260公斤,隻不過這多出的60公斤是水而不是肉。
“明知是注水肉還非要買?”記者問一位前來買肉的飯店老板。
“沒辦法!現在市場上的牛肉哪有不注水的?”老板無奈地對記者搖搖頭。
注水牛肉是怎樣進入市場的?據一位知情人士透露,屠宰戶絕大部分是以家庭為經營單位,實行屠宰、運輸、銷售一條龍。牛肉進入集貿市場,原因有兩個:一是攤販常年在這裏做買賣,“關係硬”;二是在一些屠宰點,當地有關部門隻管收錢,“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根本不對屠宰牛肉進行檢查。
根據我國《食品衛生法》和衛生部頒布的《肉和肉製品衛生管理辦法》的相關規定,動物屠宰過程中禁止向動物產品注水,並要求實行定點屠宰,集中檢疫。但令人感到震驚的是,為什麼注水牛肉竟敢毫無顧及地進入市區集貿市場公開銷售?這樣的牛肉誰還敢吃?
(2003/05/15煙台日報)
回望:
我清晰記得,當時是跟隨一家拉麵館的采購人員去的市場。注水牛肉,咋成公開的秘密?現在看這篇稿子的硬傷很多。如,牛肉到底注水與否,記者說了不算。僅憑此一例就斷定牛肉有注水嫌疑,亦是不妥。
因新聞經驗少,寫出來這個的稿子時還感覺不錯。現在看,實在稚嫩。若再回頭重寫,我會直奔宰牛現場,設法看到注水過程,接著循銷售路線,看看這些肉都去了哪裏?……
有意思的是,那個我曾經去暗訪的海港路農貿城早已被陽光100的高樓取代。那時的場景,隻能在記憶中找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