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0章 後記百年歲月,寧靜如茶(1 / 1)

我們都尊稱她為楊絳先生,稱呼女性為先生是從五四運動之後開始的,當時全社會提倡男女平等,一些傑出的女性都被尊稱為"先生",因為楊絳一生的貢獻,這聲"先生"稱呼得不足為過。

每年的七月十七日,越來越多的人將目光注視到這位百歲老人身上,在這個浮躁的社會,人們越來越懷念那種單純的美好。晚年的楊絳先生,給人一種雅靜、博學的感覺,她的一生也有很多種身份,是文學家,是翻譯家,是女兒,是母親,她最驕傲的稱呼便是,錢鍾書的夫人。不寫錢鍾書的楊絳是不完整的,沒有楊絳的錢鍾書也就不是錢鍾書了。

當時光流逝,生活褪去最初的華彩,逐漸呈現初始麵目,她不再是當初不識柴米油鹽的蘇州小姐,他也不再是古月堂前吟詩作賦的翩翩少年。書香門第的才子與出身名門的佳人,兩個人攜手組成了一個家庭。著名華裔文學理論家夏誌清曾盛讚道,整個二十世紀,中國文學界再沒有一對像他倆這樣才華高而作品精,晚年同享盛名的幸福夫妻了。

時光打磨了這個世界,生活在最後終究會褪盡芳華,暴露它真實的麵目。苦難和疾病改變了很多,也帶走了很多,依然留存的,是屬於楊絳先生的"風骨",是一種精神,在支撐她做好錢鍾書留給她的最後一項任務。

她總說自己是個○,○是一切的起點,也是同類的末尾,她隻希望自己是最初最本真的那個人,便可省去那些浮華的事物,從頭做自己喜歡的事。

百年時光,彈指一揮間,歲月不在,卻難掩風華。已過百歲的楊絳先生,依然堅持讀書,堅持寫作,用她慣用的方式紀念逝去的親人,為了他們"好好活"。

楊絳先生說到給自己出傳記時的態度,繼續了她一貫低調的作風。她說:"我不值得傳記作者為我立傳,但我也不能阻止別人寫我的傳記。不相識、不相知的人如有意寫我的傳,盡管對我的生平一無所知,隻要湊足資料,能找到出版社,就能出書。不過,並沒有幾個人為我寫傳。"

人生就像一場冒險,婚姻也像一場充滿刺激的旅途,不知前方等待自己的,是否和自己日夜期盼的一致。百歲老人,看過多少潮起潮落、人事變遷,也許百歲就是走到了人生的邊緣,不知道前方到底還有多少步能走,但是每天都在準備著那一步。楊絳先生這百年生活當中,說過很多讓人意味深長的話。"如要鍛煉一個能做大事的人,必定要叫他吃苦受累,百不稱心,才能養成堅忍的性格。一個人經過不同程度的鍛煉,就獲得不同程度的修養,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搗得愈碎,磨得愈細,香得愈濃烈。"楊絳先生的一生也是如此磨煉過來的,雖然"百不稱心",卻學會了堅忍,也學會了為默存而"默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