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晴晴拍拍她的手,安撫道:“三婆不必放在心上,小舒要是考中了,是整個杏花村的福氣,反倒是我們沾了他的光了。”
三婆哪裏聽不出這隻是陳晴晴寬慰她的話,含著眼淚收下了銀子。
他們老兩口手上是有些銀子,加上老二給的那些,小舒的路費是有了。
但去到府城不僅要考試,還要吃喝拉屎,和同窗交際。
考完之後還有詩會,茶會,上下打點的銀子。要是考中了,還要備好打賞前來道喜之人的銀子,讓大家沾沾喜氣。
這一筆筆的都需要銀子支撐。
他們出了路費就捉襟見肘了,再拿不出多餘的銀子供孫子花用。
也不好意思張口和沈大家的要。
小舒的學費都是沈家出的,一季還有兩身新衣裳,這已經很好了。
再要就顯得他們不懂事了。
“沈大家的你是個好的,以後若是能使喚上我們老兩口的地方盡管說。”
陳晴晴拍拍她的手,“三婆,您不用放在心上,這點銀子對我來說不是什麼大事。如果能培養出一個狀元郎來,才是銀子最好的去處。”
三婆哪裏會不懂。
回到自己家後就叫老頭子寫了一封信給孫子,讓陳亦舒要時刻謹記沈家的恩情,日後若是飛黃騰達一定要報答人家。
三爺就拿著銀子和新衣裳去了村長家。
-
沈儒風帶著陳遠山去了城門口選人。
流民看見前兩天的管家又來了,一個個從自家的草棚子下麵鑽了出來。
按照前兩天的規矩,男人排一隊,女人排一隊,翹著腳往前麵看,都希望自己被選上。
選上了不僅有銀子拿,一天還有一個窩窩頭發。
窩窩頭隻有一個,但卻能養活一個孩子,或讓一個老人多活幾天。
今天除了沈家,還有別家一起來選人。
大家友好的打過招呼,然後偷偷地觀察這新冒出的沈家。
沈儒風不動如山,周圍好奇的目光通通無視,很快就選好了人。
讓陳遠山帶一一半的人回去,他帶著另一半人人去了離縣城最近的人家。
因為有了這批流民陳晴晴手下幾個莊子的水稻很快就收割完成。
陳晴晴安排人往地裏撒營養肥料,然後放水養田。
第二季水稻在八月中旬就全部插好了秧苗。
許複找到了陳晴晴,說要收購她手上的幹木耳和幹香菇,給的價錢十分優惠。
陳晴晴沒有理由拒絕,把手上的存貨賣了一批給他。
直到九月份,劉春華來找她的時候,陳晴晴才知道因為她家的幹木耳和幹香菇品質十分好,許複賣到別的郡的價錢比收購價翻了三倍還供不應求。
陳晴晴目瞪口呆。
劉春華悠哉地往嘴裏扔著花生,“那姓許的生意頭腦不是一般的厲害,他知道皖南郡的銷路是我們在經營,就避開我們運到別的郡去賣,賣的價錢比我們高三成。”
真真是無奸不商啊。
陳晴晴心悅誠服。
她也不羨慕人家,反正誰虧都不會是自己虧,。
自己不管是做批發,還是直接給劉春華拿去銷售都穩賺不賠。
“那是他有本事。對了,我家菇棚的平菇也可以采摘了,你要不要去看看?”
“好啊。”
兩人攜手來到菇棚,入目就是一排排整齊碼放的菌包。
菌包上已經開出了白色的菇傘。
劉春華看得呆住了。
“晴晴姐,你這種了多少?”
“沒多少,就五千包平菇和三千包金針菇。”
陳晴晴給了她知道簸箕和一把剪子,說道:“來吧,咱們摘一些回去,中午涮鍋子吃。”
這一頓菌菇小火鍋吃得劉春華意猶未盡,直砸吧嘴。
“這也太鮮了,這就是咱們酒樓下個月的新菜品嗎?”
“對,三家酒樓同時推出。”
“一定會大受歡迎的。”
-
時光荏苒,轉眼間就過了三年。
陳晴晴和劉春華的酒樓已經開到了全國各地。
陳晴晴的種田大業也發展的如火如荼。
沈印星和沈鈞在西國境立下大功,回京城受封。
前來接陳晴晴他們的那別玩已經在路上了。
她看著自己買下的地十分滿足,也不枉穿越這一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