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青界,南夕國,回雨郡,采梅鎮。
鎮子規模不大,舉目皆是白牆黛瓦,一片春暖柳綠的江南風情。大塊青色條石鋪就的官道從鎮中穿過,在官道中段沿街處,開著一家小小的畫坊。
畫坊有兩間門麵,古舊斑駁的招牌上,用墨筆題寫了“譚記畫坊”四個字。由於長期日曬雨淋,字跡已然有些模糊不清。畫坊大堂中,擺有櫃台和三麵貨架,貨架上整整齊齊地陳列了各種款式的畫軸。
一名十八九歲的少年站在貨架前,正一絲不苟地整理著。他個子不高,眉目清秀,身材略顯單薄,一雙纖長的手卻異常靈活。這些畫軸規格不一,或短或長,但在少年的排列下,立刻變得井然有序起來。
少年名叫李恒,是采梅鎮本地人氏,自幼父母雙亡,靠親戚接濟為生。十四歲時,譚記畫坊的譚掌櫃憐他孤苦,便讓他幫忙看店打雜,管吃管住,每月還給五百文的工錢。
這五百文雖然不多,卻足以讓李恒過上自食其力的生活,還有機會讀書識字。因此,李恒對譚掌櫃極為感激。四年多來,他每天都盡心盡責地完成畫坊的工作,不敢有絲毫懈怠。
一排貨架整理完畢,李恒又清點了一遍畫軸數目。確認無誤後,這才小心翼翼地蓋上琉璃製成的透明罩,然後上鎖。
在丹青界,畫可不隻是用來欣賞那麼簡單。
七百年前,龍昊國一位名叫霍千山的官員發現,野外某些礦物和植物蘊含著強大的靈力。這種靈力無窮無盡,有奪天地造化之能,如果善加利用,將會使人類文明產生質的飛越。
這一發現立刻引起了龍昊國的重視,昊和帝親自下詔,宣布無條件支持霍千山的研究事業。
由於地處野外,這些礦物和植物附近往往有靈獸守護。因此采集它們極為困難,需要耗費巨大的人力物力,甚至出動軍隊。頗有遠見的昊和帝並沒有因此退縮,而是力排眾議,以傾國之力殺掉二十多頭靈獸,將采集到的原料源源不斷地提供給霍千山。
經過數十年潛心鑽研,霍千山終於找到了利用這些礦物和植物的方法,那就是將它們製作成顏料,畫於宣紙之上。
這些顏料在紙上繪成畫麵後,可以產生一種特殊的結構,令人類能夠通過意念將其物質化,形成由靈力凝聚而成的實體。不同的內容,不同的顏料,可以演化出千萬種不同的效果,應用於社會的方方麵麵。
從此,畫的時代到來了。
雖然霍千山本身並不擅繪畫,但鑒於他首開先河的卓絕貢獻,後世的畫師還是將他尊稱為“畫祖”。經過七百年的發展和創新,畫已經融入到丹青界的每個角落,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畫師的地位也隨之青雲直上,成為丹青界最為尊貴的職業之一。
而畫坊,則是經營成品畫作的場所,遍布丹青界大大小小的城市。這些畫作經過精心裝裱,托以綾絹,配以天杆地軸,不僅樣式美觀、便於攜帶,還能夠最大化地發揮畫中所蘊含的靈力。
門外傳來腳步聲,有客人來了。
“掌櫃的……”走進來的是個高瘦的中年男子,他看見李恒,發覺年紀不像,便立刻改口道:“夥計,你家掌櫃的呢?”
“掌櫃近日染了風寒,一直在家養病。您有什麼需要,盡管對我說就是。”李恒放下手中的活,轉身彬彬有禮地招呼。
他的目光落到中年男子腰間,那裏係著一條軸帶,軸帶一側掛著一卷小尺幅的畫軸。軸頭由花梨木製作,款式雖然簡單,工藝卻是上乘。
李恒眼睛一亮,這人是一名念師!
所謂念師,就是用意念來操控畫中靈力作戰的人,這個職業擁有和畫師同等尊貴的地位。如果說畫師是幕後奠定基礎的功臣,那念師就是前台光芒萬丈的英雄。他們展開畫軸作戰的風姿,儒雅俊逸,縹緲出塵,幾乎每一個丹青界的少年都將念師視為自己的偶像。
李恒也不例外。
但是,成為念師的條件非常苛刻。僅是修煉意念這一條,就需要極高的天賦,更遑論其他。在丹青界,念師可謂萬裏挑一。李恒知道自己的斤兩,雖然崇拜,卻從未想過自己能成為一名念師。
念師和畫師一樣,根據水平的不同,可分為一品到九品。一品最高,那是龍昊國重臣才能達到的境界;九品最低,再往下就被稱為“未入流”,這群人占絕大多數,算不上正式的畫師或念師,充其量隻能算是學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