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孝圖

【題解】

孔子曾經指出:“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這句話高度概括了孝在中國傳統教育中的地位,孝是中國傳統教育、社會教化得以產生的根源、起點和基本內容。孝的教育在我國綿延幾千年,《尚書·康誥》中已有周公重視“孝”“友”的記載,他認為人之罪惡莫大於“不孝不友”。孟子在《梁惠王上》中也有“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的論述,他指出了道德教育必須以“仁義”為核心、以“孝悌”為基礎,一個人如果不懂得孝敬父母,也就失去了起碼的做人資格。《孝經》、《禮記》更是對儒家孝道理論的總結,也是對孝道教育理論的總結,是中國古代孝道教化的綱領性著作,統領著中國幾千年教育。

中國古代的教育是建立在儒家的孝道教育思想基礎之上的,它是一種充滿人文性和道德性的教育,以人為中心,以做人為目的。這是一種“成人”而非“成才”的教育,這種教育是麵向人生的,培養目標是完善的人格。孝道教育是以道德教育為中心,以人的道德高尚為成功標準。道德高尚的第一目標是擁有“仁”,“仁”是中國傳統倫理的第一概念,也是全德之名;孝是仁的根源,又是仁的實踐,所以孝在中國傳統教育中居於核心地位,以孝為教學的出發點,以孝為實踐的原則。中國傳統的孝道教育也有自己一套行之有效的程序,先為其易,後為其難;先自近始,後乃及遠。沿著由至親到遠人,由個人到國家的發展進程,不斷擴充,最終達到博愛的目的。孝是入德之門,為道德的起點,為一切道德的動力,為達成理想的人格的基礎。而理想的人格是擁有社會性和協調性,以社會為本位,以樹立社會責任心為目的,“修己安人”,“修己以安百姓”,鼓勵學生從社會出發,使學生明確個人在家庭、國家、天下關係中的地位,為實現普天之下的太平盛世而發揮積極作用。中國傳統的孝道教育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在孝文化教化的作用下,孝文化塑造了人格,孝道觀念深入人心。講究孝不僅是中國的文化特征,而且是中國人的最鮮明的國民性。總結古人在孝道教育教化方麵取得的成功經驗,對我們今天的教育,特別是德育工作,精神文明建設有重大意義。

元代時,郭居敬輯錄古代24個孝子的故事,編成《二十四孝》。後來的印本都配上圖畫,通稱《二十四孝圖》,成為宣揚孝道的通俗讀物。曆史上出現過多種版本。新中國成立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裏,孝道被當作封建糟粕遭到否定,而著名畫家陳少梅先生卻在1950年冬天,應朋友之約,繪製了《二十四孝圖》冊頁,使宣揚孝道的《二十四孝圖》出現了具有高超藝術水平的新畫本。這樣內容的畫本,產生在這樣一個曆史時期,又是由大家精繪,可謂絕無僅有,彌足珍貴。本書所選,即為陳少梅先生之傑作。

我們今天向大家推薦這些古代的孝子故事,當然不是要讓大家去機械模仿其具體做法,而是意在吸取其思想精華,喚醒你靈魂深處被踐踏、被遺忘的孝心,重振我國傳統的孝道文化。畢竟,“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世界上最不能等的事情之一就是為父母盡孝。

1、孝感動天

舜,傳說中的遠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華,號有虞氏,史稱虞舜。相傳他的父親瞽叟及繼母、異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讓舜修補穀倉倉頂時,從穀倉下縱火,舜手持兩個鬥笠跳下逃脫;讓舜掘井時,瞽叟與象卻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脫。事後舜毫不嫉恨,仍對父親恭順,對弟弟慈愛。他的孝行感動了天帝。舜在曆山耕種,大象替他耕地,鳥代他鋤草。帝堯聽說舜非常孝順,而且有處理政事的才幹,就把兩個女兒娥皇和女英嫁給他;經過多年觀察和考驗,後來選定舜做他的繼承人。舜登天子位後,去看望父親,仍然恭恭敬敬,並封象為諸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