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麼是國學?
什麼是國學?目前仍沒有統一的權威解釋。“國學”的存在雖然已經有數千年的曆史,但國學概念的出現卻是到了20世紀初期的事。那時西學東漸,文化轉型,“國學”概念乃與“西學”相對應而產生。國學和文學、數學等學科的意思不同,並非是關於國家的學問或者治理國家的學問,而是中國傳統文化與學術的總和。
就人們一般應用的國學概念來說,大致可以分為狹義和廣義兩種。狹義的國學,是指以儒學為主體的中華傳統文化與學術,廣義的國學則除此之外還涵蓋了包括醫學、戲劇、書畫、星相、數術等所有的曆史文化遺產。國學以學科分,應分為哲學、史學、宗教學、文學、禮俗學、考據學、倫理學、版本學等,其中以儒家哲學為主流;國學以思想分,應分為先秦諸子、儒道釋各家等;國學以《四庫全書》分,應分為經、史、子、集四部;而以國學大師章太炎《國學講演錄》所分,則分為小學、經學、史學、諸子和文學。
季羨林先生曾對國學給予一個簡明的定義,他說:“什麼是‘國學’呢?簡單地說,‘國’就是中國,‘國學’就是中國的學問,傳統文化就是國學。”他還專門提出了“大國學”的概念。他說:“國學應該是‘大國學’的範圍,不是狹義的國學。國內各地域文化和56個民族的文化,都包括在‘國學’的範圍之內。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有各種不同的表現形式,但又共同構成中國文化這一文化共同體。……因此我想,五術六藝諸子百家之學,東西南北凡吾國域內之學,都可稱為‘國學’。”
我國國學的宗旨是“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北宋·張載《張子語錄》),這也是我國國學的優良傳統。所謂“為天地立心”,可以理解為是要為社會建立起以道德倫理為核心的精神價值係統;所謂“為生民立命”,可以理解為是要為民眾設計出賴以安身立命的生產生活模式;所謂“為往聖繼絕學”,可以理解為是要認真繼承曆代聖賢的思想文化精華;所謂“為天下開太平”,可以理解為是要實現天下永久太平的人類最終理想。隨著時代的變遷和曆史的發展,人們對這四句話的具體理解可以有所變化,但其基本思想和宏大胸襟則永遠不會過時。
二、國學的流變
先秦時期,最流行於世的是道家學說,並從中派生出陰陽家、小說家、法家、兵家。當時的百家爭鳴,其實大致隻是道、墨、儒、法、兵、名、農、雜、陰陽、小說、縱橫這十一家學說的先後湧現。名家、農家、雜家與縱橫家,也都在較大程度上受到道家的影響。因為,道家學說是探究宇宙本源、世界規則、曆史經驗的大學問。
秦朝奉行法家學說,但時間不長即被推翻;兩漢時期,特別是從漢武帝開始,盛行的是儒家經學,當時設立了“五經博士”,吸引了許多人在那裏潛心研究探討《易》、《詩》、《書》、《禮》、《春秋》這五部經典。漢初占主流地位的道家學說被儒家學說所取代。後來,儒家經學一直延續到清末,直到五四新文化運動才告終結。
魏晉時期,曾流行玄學。玄學的研究對象是《易》、《老子》、《莊子》。這使道家學說有所抬頭,並且與當時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爆發了本末之辯。但玄學並沒能取代經學,而是與經學並行的。
南北朝時期則是般若學一度大出風頭。般若,梵語的譯音,其字義為超越世間、了解一切事物的智慧,是佛教流傳過來的產物,也是中國化的佛學。這一曆史階段,佛教的一些代表人物曾與道家學派發生多次論爭,儒家學派則冷眼旁觀。盡管如此,佛學卻始終沒有逾越儒學的正統地位。
宋代到明代,風行理學。理學認為理是永恒至上的,以理為宗,包融性命,顯然是經學吸收了佛學精華後形成的新的學派,但其代表人物均以儒學正統自居,所以理學仍屬於儒學的體統。理學之中,因心與理的分別,還派生出了心學,認為心是宇宙萬物的根源所自。
到了清代,曾經有過樸學,主張明道救世。但那也是從經學派生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