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塑造誌願行動的公共空間——一個農民工草根誌願組織的實踐邏輯(6)(1 / 3)

利用私人關係來動員體製內的資源是NGO最常用的一個手段。他們的基本策略是往上靠,使勁貼政府。草根之家的一位誌願骨幹曾指出:“市總工會的幾位老師很關心也很支持草根之家的發展,說工會就是我們的娘家人,我們遇到什麼困難,可以去找總工會,他們會力所能及地提供幫助。”事實上,正是通過總工會這個渠道,草根之家得以認識更多政府部門的官員,像市委宣傳部、團市委的領導等等,把他們當作老師,謙虛地向他們請教,同時跟他們交流草根之家的發展理念和項目活動的具體情況,以獲得他們的理解和支持。一旦主管部門的領導點頭同意或者口頭支持了,那麼,項目活動的審批就順理成章了。

“首屆農民工草根文化和2008年民工春晚,政府方麵是很支持的,因為我們把政府想做的事做了。但政府的支持僅僅是領導個人名義的口頭支持,而沒有提供資金等方麵的幫助。不管怎麼說,沒有領導們的支持,這些大型文化活動是不可能審批下來的。”對於這一點,草根之家是很清楚的,並積極采取以下幾個策略爭取支持。主動邀請政府部門,參加文化中心開業慶典等公開活動,並把官員參與這些活動的憑證(如照片、賀信)視為一種模糊的行政合法性符號,作為活動正當性的一種依據。多聯係、多彙報、多亮相,草根之家非常重視與各級政府部門的聯係溝通,主動向政府部門寄發相關材料,同時積極參加政府相關部門組織的會議。迎合官員們要麵子、要政績的心態,每次在活動取得成效之後,草根之家總不忘把功勞留給官員,將成績“歸功於政府的關懷、支持和指導”。

高丙中認為,“由於民間社團隻在基層擁有一定的社會合法性,所以隻能在一個很小的範圍活動。但是,如果各級行政部門在自己的運行過程中因需要而允許它們參與其中,結果在客觀上就幫助它們超越了草根社會的局限。”

社團的行政合法性在於某一級單位領導以某種正式或非正式的方式(如允許、同意、支持或幫助)把自己的行政合法性讓渡或傳遞給草根誌願組織,具體形式大致有“機構文書、領導人的同意、機構的符號(如名稱、標誌)和儀式(如授予錦旗、發來賀信)等”。對民間社團而言,通過和行政機關的領導人建立密切的關係,個人權威和集體權威發生“置換效應”,能夠獲取行政合法性這種隱性的政治資源的重要支持。

為此,草根之家積極與各級黨委宣傳部門、政府行政部門聯係溝通,竭力尋求相關領導的支持,哪怕隻是個人名義的口頭支持。這種與政府官員的私人關係是一種非正式製度下的“無形支持”,在很大程度上維持了草根之家的“非法”存在。

7.5.3搖旗呐喊:社會合法性的積極動員

“蓬勃發展的民間組織提供了一種新的社會資源動員方式,為各種社會資源的介入起到了‘搭台唱戲’作用”。獲取這些社會資源、提高社會合法性成為民間社團賴以生存的關鍵。從最初建立草根之家網站到成功舉辦首屆草根文化節再到成立草根之家文化中心,草根之家的發展無疑離不開組織與其外部環境的互動,尤其離不開新聞媒體、企業和社會機構等相關方在輿論、資金和人力方麵的支持和幫助。爭取與他們合作、獲得相關資源、提高社會認同度一直是草根之家所致力的重要措施。

(1)媒體策略

草根之家一直致力於和媒體的良性溝通,通過媒體的報道強調自身的建設性立場和公益服務,提高自己的社會知名度、擴大自己的社會影響力,爭取更多社會公眾的支持和認同,進而獲得更多的社會合法性,吸引更多的資金、人力等社會資源。從創建草根之家網站到舉辦“草根文化節”、“民工春晚”等公益活動再到成立草根之家文化中心,各路媒體的目光一直緊緊跟隨。杭州日報、錢江晚報、浙江日報等媒體都先後報道過徐文財創建草根之家的艱難曆程,並對“草根文化節”、“民工春晚”等這些大型公益節目給予了全程直播。主流媒體的不斷報道,有力地擴大了草根之家的社會知名度,使得草根之家的生存發展吸引了更多人的眼光、牽動了更多人的心。除了邀請各路媒體參與報道誌願公益活動之外,核心成員也不失時機地邀請媒體界的權威人士做客草根之家。例如,浙江日報總編楊大進曾專程來草根之家文化中心了解情況,看望工作人員及誌願者,對草根之家的工作給予了充分的肯定,並勉勵工作人員繼續努力,做好這個工友的精神家園,構築好這個愛心平台。應該說,媒體權威人士的來訪,不僅僅帶來主流媒體的肯定和支持,給予草根之家以精神上的勉勵和關懷,而且更重要的是,為草根之家爭取到更多的社會合法性資源提供了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