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類方的臨床應用範圍很廣,是學習中醫首先應了解與熟悉的。要熟悉桂枝類方,必須首先熟悉桂枝這味藥。
桂枝是樟科植物桂樹的幹燥嫩枝,主產於廣東及廣西,具特殊芳香,味微甜而帶辛辣。桂枝的作用範圍很廣,《傷寒論》113方中有44方用了桂枝。從臨床文獻來看,桂枝可用於發熱、自汗、身體痛、關節痛、頭痛、腹痛、腹瀉、四肢冷、胘暈、烘熱、氣上衝、遺精、心動悸、脈結代、喘息、短氣、浮腫、小便不利、月經不調、瘀血、精神異常等病證。桂枝的藥效不是單一的,其適應範圍很難用現代醫學的某種病名來對照。可以說,桂枝是中醫最難用的藥物之一,但也是最有魅力的藥物之一。因為桂枝是“證”的藥,而不是“病”的藥。桂枝是一味純粹的中藥。中醫用和營、通陽、利水、下氣、行瘀、補中等術語來概括它的功效。在這裏,要把這些術語解釋清楚,是十分困難的。我們姑且繞過它,先看看桂枝臨床應用的指征是什麼吧!
中醫將藥物的應用指征稱之為“藥證”,桂枝的應用指征可以稱之為“桂枝證”,這是對桂枝應用範圍的特征所作的概括。換句話說,桂枝證是中醫應用桂枝的證據。這是中國人數千年積累的應用桂枝的最為實用和重要的經驗。譬如,把桂枝比作箭,那桂枝證就是目標,目標對準了,命中率便高;同樣,藥證相對了,療效自然會出現。道理就這麼簡單。這就是中醫常說的“對證下藥”或“方證相應”。可以這麼說,藥證是中醫臨床的基礎和規範,是辨證論治的基本要素和核心,古往今來,沒有一位真正的中醫不在藥證的判定上下功夫的。
桂枝證由兩部分組成:
1.發熱或自覺熱感,易出汗,甚或自汗,惡風,對寒冷感覺敏感,關節痛;
2.自覺腹部有上衝感或搏動感,心動悸,易驚,烘熱,失眠。
桂枝證的發熱大多是低熱,或僅僅有自覺的熱感,同時伴有出汗、惡風、怕冷。診察時常見患者的腹部皮膚及手心比較濕潤。腹部的上衝感或搏動感,中醫稱為“氣上衝”、“奔豚”、“臍上築”。正常時,腹主動脈的搏動是不易感知的,隻是在體質虛弱的狀態下,才能有搏動感或上衝感;同樣,易驚、失眠、烘熱麵紅、心動悸等均是這種反應。可以推測,桂枝證是體溫調節、汗腺分泌、血管舒縮、神經興奮抑製等功能失衡的一種病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