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 後記:親親鄉土(1 / 1)

本書取名《鄉土謠》,是因了從生我養我的爹娘之後,我和妻子用滿身的筋骨做琴弦,匍匐在渾厚的黃土地上,讓歲月的琴手,又彈唱了二十年田園牧歌。

《鄉土謠》收入的鄉土中篇小說三部曲和六十餘篇散文、二十首詩歌,都是開在鄉土上帶露的野花,也是生存於鄉土上的紅高粱。我把它作原料,升華成美酒,讓讀者品嚐品嚐鄉土上地道的醇香。

收入該書的作品,除三部中篇小說和電影劇本《我們村的朱美花》外,都很短。短文難做,但我潛心把它做好,力爭使它產生精製炸彈般的效應。譬如我在《清門閑話》一書中收錄的談天說地係列短文,就產生了很好的社會轟動效應。

我有一個堅定信念,寧寫一篇精品,不寫一百篇垃圾。我不願隨意發酵文字,浪費和膨脹讀者寶貴的時間。我從不輕易下筆,等有了意象,就反複釀造,最終讓它像五糧液一樣飄溢沁人的馨香。

我在《拾遺集》後記中說,文學作品,貴在真實。把生活的真和藝術的真結合在我的鄉土上,站在回望的窗前,撩開鄉愁的薄紗,伸手在我的鄉土上輕輕撫摸逝去的歲月,在自家的門口掘一口深井,汲取創作源泉,並開辟一條與他人不同的創作道路,讓那正在發生的和逝去的村事在我的《鄉土謠》裏重現,把大世界凝縮在一片小鄉土上,精妙地激活零零散散的生活碎片,用精美的圖片壓題,填充在曆史和現實的記錄中,給今人和後人留下珍貴的存影,算沒白情戀文學。

一生迷戀鄉土,感覺鄉土上的味道真美真好。鄉土是人類生存的根脈,能透溢萬物心音。當硬梆梆的水泥封住了地氣的時候,許多人的心都向鄉土回歸。鄉土上有自然的野草野花,有自由跳躍的小鳥的婉轉鳴唱,有鄉音和鄉情的飄逸,神遊在一曲《鄉土謠》裏,做一回陶淵明,隱去塵世的喧囂,明淨一片心湖,情調悠然,魂也安然。

半生在我的鄉土上腳扣泥土,埋下文學的情種,收獲的自然是農情和農事,以及對社會、對人生和對大千世界的真情,正如我在鄉下故宅所編寫的那幅春聯一樣:清風文脈流稼穡,田犁情韻五穀香。

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那片鄉土。沈從文在湘西,魯迅在“閏土”,孫犁在“荷花澱”。而我的鄉土,卻在《母親的土炕》和《再當一回農民》裏。雖然我比不上那些大家,但大狗叫,小狗也得汪汪……我認準了自己這一畝三分地,就握著那把老鋤頭,一個勁兒地往前耪。

從古至今,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鄉土,就算是皇帝,也是從自己的鄉土上滾到金鑾殿的。就算是承襲的皇帝,那血脈也得從金鑾殿回流到他先祖的土墳上。沒有黃土的承載,石板和柏油就會虛空,連高樓也得病倒或者死亡。所以,鄉土最接近生存的本質,所以,每個人都生活在鄉土中。

我曾沿襲爺爺的血脈,跟父親在黃土裏滾大,後來又和妻子根紮鄉土,半輩子舞動鋤和鎬,在黃土地上寫文章。而今,身居高樓了,但我還把自己的心種在鄉土裏,萌發和膨脹對故鄉的情懷,讓《鄉土謠》的禪音,在屬於我的鄉土上淺吟低唱……

如今的鄉土,已經多元化了。鄉土在城市的周邊,偷偷匍匐著前進,鄉村的坐標,也漸漸向城市傾斜。在這喧囂和浮躁的時代,讓心回歸到自己的鄉土中,讓自己變成一顆玉米,讓清風和雨露沐浴沐浴,悄悄地和土地獨語,心空就會日清月朗。

久在鋼筋水泥的城堡裏,心就會壓扁。到鄉土上行走行走,心就會豁達,靈魂就會自由地飛翔。親親鄉土吧,聽聽《鄉土謠》的歌唱,品品這五穀雜糧的醇香,你精神的羽翼,就會向你的鄉土上飛翔……

當你捧起《鄉土謠》的時候,你一定會嗅到她文墨的奇香……

感謝保定金陽房地產總經理、清苑縣作家協會名譽主席、詩人許全國的大力支持,感謝著名老作家申躍中和河北省作家協會副主席、中國報告文學學會副會長李春雷為本書作序,同時還感謝社會各界朋友對《鄉土謠》的支持與厚愛,在此我深鞠一躬,以表衷腸……

2012年金秋十月於清風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