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蘇我氏還是強大,將山背大兄給殺了,並滅了聖德太子一族。
但所謂盛極必衰,僅僅過了兩年,蘇我氏就走向了衰落。
皇極天皇有一個兒子,是她與舒明天皇所生之子,叫做天智天皇,當時是皇子身份。
此人不滿蘇我入鹿專橫跋扈,秘密招攬了一幫扶桑高手,在一次宮廷大會上將蘇我入鹿殺死。
蘇我入鹿的父親,也就是蘇我蝦夷,當時仍然活著,聽說兒子被殺,正要舉兵,可那天智天皇既然敢殺蘇我入鹿,當然是早有準備,沒等蘇我蝦夷來得及舉兵,就率眾圍住了蘇我蝦夷的住處。
蘇我蝦夷自知大勢已去,也就放了一把大火,葬身火海之中。
從此,倭國大權又回到了皇室手中。
皇極天皇有一個弟弟,叫做孝德天皇,也就是天智天皇的舅舅。
他在姐姐皇極天皇退位後,做了新天皇,封自己的外甥,也就是天智天皇,為皇太子,一起統治倭國。
兩人取法大唐,施行了一係列改變倭國運勢的政策,而在此期間,扶桑就把國號從倭國改為日本國,意為‘日出之處的國家’。
與此同時,扶桑朝廷將全國劃分為五畿七道。
所謂五畿,就是畿內,共有五個分國,分別是山城國、大和國、河內國、和泉國、攝津國,猶如中原王朝的京師重地。
而所謂七道,就是那東海道、東山道、北陸道、山陽道、山陰道、南海道、西海道,每道少則數國,多則十數國,共有六十三國。
所以,那扶桑共計六十八國,有大有小,分為四等,由高到低,依次為大國、上國、中國、下國。
由於扶桑國土原本就不算廣闊,所以地域再大的國,也沒有多大,就如中原王朝的府縣一樣。
那周防國又叫防州,屬於七道中的山陰道,乃上國,早期叫做周芳,後來才改名為周防。
大約也是在隋末唐初時期,有一個叫做聖琳太子的人,乃百濟國國王的第三子。
至於那百濟國,又叫南扶餘,乃現在李氏朝鮮國土上的一個大國,與新羅國齊名,存在了數百年,後來被大唐與新羅國聯合攻滅,大唐曾在百濟故地設置了五個都督府,派大將鎮守。
那也就是說,現在李氏朝鮮有一部分土地曾是大唐國土,不過這是閑話,不提也罷。
那聖琳太子的父親叫做百濟聖王,又叫聖明王,頗有能耐,曾遣使者赴中原王朝朝貢。
此人在位時,百濟國一度與新羅國關係很好,猶如兄弟之國,可是後來,兩國因為爭奪土地,關係惡化。
聖明王自認英明神武,想要征服新羅國,就親率百濟大軍攻打新羅國,結果在一次交戰中,中了新羅國的伏兵,死於亂軍之中。
傳說這位聖明王曾派使者進入扶桑,送了一尊佛像給扶桑天皇,而從此以後,中原王朝的佛教,便通過扶餘傳入了扶桑,那蘇我馬子就是扶桑最早信奉佛教的人之一。
聖明王的長子叫扶餘昌,繼位後叫做威德王。
此人在位時,曾遣使者進入中原王朝恭賀 隋文帝建立了隋朝,並被隋文帝授予‘郡公’爵位。
那一年,威德王死了,百濟國發生一場動亂,威德王的三弟聖琳太子受到波及,逃離百濟國,渡海去到扶桑,住在周防國境內的一個叫做多多良的地方,其子孫就叫多多良氏。
數百年後,多多良氏發展成了周防國的一大豪族,享有周防國最高權力,在扶桑屬於有頭有臉的地方勢力。
那一年,多多良氏出了一個厲害人物,叫做多多良盛房。他統一了多多良氏各家,成為名副其實的大家主,而他後來改名叫大內盛房,所以他就是大內氏的第一代家督。”
王默聽到這裏,不由暗想:“原來他說了這麼多,就是想引出大內氏的來曆以及大內氏與周防國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