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默走了三十幾步,問道:“葉前輩,這裏是什麼地方?”
葉尊凝眸四下瞧了瞧,說道:“我要是沒有認錯的話,這裏就是小均山。”
“小鈞山?”
“距離此島不到十裏遠的地方,有一座大島,叫做衢山島。”
“衢山島啊。”王默笑道,“我知道。聽說此島以前叫朐山,也有人叫它蓬萊仙山,說是有仙人居住。”
葉尊說道:“有沒有仙人我不清楚,反正很早以前,衢山島就有人居住。此島中部有一座山,名叫觀音山,傳說是觀音大士的修行地之一。幾十年前,衢山島住了不少人,但後來全都搬走了,整個島上除了一些寺廟僧人外,就隻有衛所官兵。”
“這麼說,現在衢山島上還有人了?”
“有是有,但很少。據我所知,這座島上有一座寺院,叫什麼祖印寺,舊名蓬萊院,初創於五代時期,數百年來,屢遭焚毀。十幾年前,有個僧人到了衢山島,在一個武官的支持下,修建了一座新的祖印寺,規模雖遠不及以前,但寺內有上百個和尚,個個習武,與島上官兵一起守護衢山島……”
說到這裏,葉尊話音微頓,接著道,“明初之時,因為衢山島是舟山一帶比較大的海島之一,駐守著不少衛所官兵,可是隨著倭寇與海盜猖獗,朝廷實行海禁,官兵也就越來越少,加上時常發生逃兵之事,現在衢山島上的官兵,據我估計,最多也就兩百人。”
王默叫道:“那豈不是隻有兩個百戶所?”
葉尊冷冷一笑,說道:“這些官兵裏麵,有一半還是種田兵。”
“種田兵?”
“就是屯田兵。人都是要吃的,官兵也是人,不種田的話,哪有什麼吃的?”
王默聽他口氣怪怪的的,好像是在發脾氣,不由心想:“你說就說吧,幹嘛語氣帶火?難不成你祖上是衛所官兵?”
“不說了。”
葉尊找了個隱蔽地方坐下,繼續運功療傷。
這時,風昆吾施展絕頂輕功,將整個小均山島搜尋了一遍,確定沒人以後,就回到了附近。
他把王默叫到一邊,兩人席地而坐。
“小兄弟,你可知道葉島主的師父是誰?”
“葉神秀。”
“那你知道葉神秀是什麼人嗎?”
王默搖搖頭,說道:“不知。”
風昆吾道:“此人與我頗有交情,比我大幾歲。他出身於漁民之家,從小就跟隨父母出海打漁。
十二歲那一年,因為出海遇到風浪,父母兄長全都葬身大海。
幸虧有個道士將他從海中救起,將他帶去了一座海島,傳授他武功,並為他改名為葉神秀。
等他修煉有成以後,那道士把他趕出了海島。
奇怪的是,此後二十多年,葉神秀多次尋找這座海島,但就是找不到。
他便懷疑此島乃是三洲十島中的仙島,至於是哪一座仙島,他就萬萬猜不出了。
有一年,他漂洋過海,深入東海,正好遇到一群倭寇打劫海船。
他向來喜歡打抱不平,況且倭寇十分殘暴,眾人皆知,他便出手救了海船上的人。
事後,他得知那些海船上的人都不是普通人,而是奉了朱元璋之命,前去一個名叫琉球國的地方。”
“琉球國?”王默愣了愣,問道,“這是什麼地方?”
風昆吾笑了笑,說道:“這琉球國位於東海深處,早在隋唐時期,就已有名聲。
傳說隋煬帝當年派了一位大官出海尋訪異人,見此島猶如虯龍浮出水麵,遂取名為流虯。
後來因‘虯’是小龍的意思,為避帝王龍諱,就改名為流求。
兩百多年前,流求出了一個人物,叫什麼英祖,乃流求國相。
此人因為賢德,被當時的國王認為是真正的國主,就把國主之位傳給英祖,自己歸隱山林。
許多年後,流求分裂為三國,分別叫南山、中山、北山,彼此鬥來鬥去,打了許多年。
有一年,大明皇帝朱元璋聽說海外有流求三國,就派了一位名叫楊載的使臣率領戰船深入東海,達到流求,發布詔諭,要流求三國歸順。
中山國國王是個識趣之人,眼見大明兵強船堅,就歸順了,還特地派弟弟出使大明,把大明奉為天朝上國。
南山國和北山國卻認為大明不是自己的對手,不尊號令,結果被大明水師打得潰不成軍,最後也歸順了,派使者向大明進貢。
至此,流求三國就成了大明的藩屬國,使用大明年號,三國首領皆封為王,接受大明防禦倭寇的任務。
與此同時,流求改名為琉球,意為琉璃玉和珍珠球,比流求好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