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廠,全稱“西緝事廠”,雖是後起之秀,但發展速度之快,堪比閃電。
短短不到七天,西廠骨幹分子就已多達六百。
這六百個人不敢說說個個都是武功高強之輩,但都有一技之長,非一般人能比。
西廠有兩大首領,一個是化名為“趙無忌”的王默,一個是汪直。
汪直是西廠提督,王默是西廠都督。
從職位上來說,汪直是西廠廠公。
但誰都看得出來,西廠第一人並非汪直,而是被封為“都督”的王默。
依明朝官製,都督乃正一品,屬武官,可以說是為位極人臣了。
而汪直雖然有“提督”之名,但論品級,太監最高不過正四品。
換言之,王默這個“太監”很特殊。
朱見深不但讓他做了西廠的統領,還賦予他超越太監身份的官品。
當然,朱見深的所作所為,遭到了一些大臣的反對。
這些大臣之中,有的是真心為大明未來擔憂,但有的則是受人指使,目的就是要針對王默,給朱見深施加壓力。
不過這一次,朱見深是真的“硬氣”了一回。
他沒有親自麵見這些勸誡他的大臣,而是派了一個太監傳達他的旨意,說天子有權力決定天下任何一件事。
有大臣不滿,非要見朱見深不可。
那太監被逼急了,說誰要是敢不滿皇上的意思,誰就是要造反。
那太監以為自己這麼一說,應該不會有大臣敢反對了。
可有人就是不怕死,非要指出朱見深的不對,頗有點“死誡”的意思。
此人說在大明的曆史上,就沒有太監的品級超過正四品,皇上的行為已經違反了太祖遺訓,如果皇上非要讓“趙無忌”做都督,那就是犯了國法,這是要不得的。
那太監從未見過這個場麵,正不知該如何處置之時,一個人突然到場,隻說了幾句話,就把事情解決了。
這個人就是東廠廠公尚銘。
他說他是東廠的提督,無論是誰,膽敢反對皇上的意見,他就抓誰。
東廠成立了幾十年,做過哪些事,又有幾個大臣不知道?
所以這些大臣都不敢鬧了,隻能散場。
當汪直把這件事告訴給王默聽以後,王默隻是笑了笑,並沒有放在心上。
尚銘這麼做,像是在幫西廠說話,其實呢,尚銘這一招才是真的厲害,已經將西廠推上了風口浪尖,讓他和汪直走上了一條不歸路。
但王默當初既然決定了要大幹一回,又怎麼可能會在乎以後的名譽呢?
有一些事,得有人去做,哪怕留下千古罵名,隻要對得起自己的良心,就已經足夠了。
是以,二月份開始,西廠的人越來越多,到了二月底,西廠的人已經多達數千,除了京城之外,全國各地都有西廠的分部。
此時的西廠,論勢力,已經超過了東廠和錦衣衛。
東廠廠公尚銘和錦衣衛老大萬通,見了王默和汪直,也都要恭恭敬敬的,宛如手下。
期間,西廠辦了幾件案子,全跟貪腐有關。
但王默並不滿意。
因為這幾件案子不大不小,就算沒有西廠,東廠和錦衣衛也能辦得了。
如果西廠隻能辦東廠和錦衣衛也能辦的案子,那西廠的存在又有什麼意義呢?
對於王默來說,他成立西廠的目的不僅僅是為了辦案,而是為了對付“儒門”。
當然,他對“儒門”沒有偏見,他的朋友宋瑧,原本就是“儒門”的人。
他真正要對付的人是“儒門領袖”文保。
據他聽來的消息,自從文保做了儒門領袖之後,幾十年來,已在朝中安排了不少親信,不敢說把持朝政,但就連朱陽,也不敢與之正麵交鋒。
儒門在朝中的勢力,由此可見一斑。
如果儒門個個都是好人,王默倒希望儒門勢力越來越大,但有句話叫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有。
現在的儒門,除了好人之外,還有壞人,而最大的“保護傘”就是文保。
王默不了解文保這個人,他甚至還沒有見過文保。
他隻知道文保在朱棣當皇帝的時候,乃吏部郎中,正五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