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百年隱武清淨寺,小沙彌初下仙山(1 / 1)

唐朝末年,九州副裂,諸侯並起,群雄逐鹿,天下大亂,正應了那句“天下之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天下亂則山賊四起,百姓苦不堪言。然則就在這當亂世卻有一僻靜所在但見那仙址:

山繞水,

水繞山,

紫霧繞青煙,

山不盡,

水無邊,

七霞照塔尖,

塔林立,

屋綿延,

寶刹住此間,

鼓樂鳴,

鍾聲響,

僧眾彌陀念,

賊子亂,

眾生難,

清淨在仙山。

門口兩旁有對聯,上聯道:不問世間何來苦,下聯道:入得山門自清仙。橫批喚作:隱武寺。再說這寶刹已經在此間有數百年的曆史了,寺中有一位老僧法號明空,是寺中的主持,寺中有僧眾千於但無人知道老僧的年齡,還有一為老僧需提:是隱武寺的監寺法號靜悟,靜悟老和尚雖然老態龍鍾卻武功了得。隱武寺權且說到這,說說這隱武寺旁邊的一間茅草屋,裏麵住著一個少年,這個少年是明空遊山的時候撿到的,撿到的時候還不滿數月,當時由於太小,無法在寺中撫養,便送到距離寺廟不遠的一戶人家撫養,不幸的是在少年八歲那年,養父母上山采藥的時候墜崖而亡,明空闡釋本來想把少年接到山上來住,可是那少年不肯道:“父母因我病重上山采藥而亡,身為人子當守孝十年相報才是。”

“可是你隻有八歲,須知山中多虎豹,現在又有重病纏身,還是隨老衲到寺裏住吧,早晚我也可以傳些技藝給你啊。”空明闡釋說道。

“多謝長老好意,我意以決,百死不能報得養育恩,現在父母已死,守孝報恩又算得了什麼呢?”少年悲傷的說道。

“好吧,以後你可隨時到寺裏來聽教習武,我在給你起個名字如何。”

明空禪師說道。

“如此最好,請師傅賜名”少年說道。

“你這茅屋距寺廟不遠就叫‘旁生’吧。”明空說道。

說來也怪旁生的病漸漸的不藥自愈,自此以後旁生一麵給養父母守靈一麵到隱武寺去修心習武。

時光荏苒,歲月如歌,一晃十年過去了,今天旁生早早的起床,因為今天要到隱武寺去還守靈十年的願,再看旁生已不是當年那個懂事的孩子,十年的曆練已經出落的五尺有六的俊少年了,細端詳:

鳳眼聚神臥蠶眉,

鷹鼻厚唇耳肩隨,

天滿地方亮發黑,

肩挺腹硬丹田聚,

腳寬手闊有力隨,

貌比潘安不遜色,

武鬥天神百千回。

這天旁生依舊到寺裏送柴火回來,到家的東麵的小溪旁邊練功,小溪旁有塊石頭,旁生喜歡到石頭上麵打坐,由於時間久了石頭中間都有一些凹陷。突然聽到有沉穩的腳步聲,旁生應聲看去來的正是隱武寺監寺靜悟禪師,但見那禪師:

豹目微睜寒光現,

眉似龍須飄兩旁,

獅鼻虎口真嚴肅,

耳厚垂肩好和尚,

手有珠,

口有念,

步步溪波皆蕩漾。

袈裟樸,

青衣素,

金身不破鬼魔寒。

誰道凡間無大聖,

隱武寺中一武仙。

“師傅這是去哪裏啊?”旁生問道。

“哦原來是旁生啊,我呀哪裏哪裏也不去,是專程來看你的。”

“看我?那不知道師傅找我有什麼事情啊?”旁生說道。

“嗬嗬,你從小就在這深山住,算起來已有十八的年頭了,就沒想過到外麵去看看嗎?”靜悟禪師說道。

“這......不瞞師傅,閑來無事的時候也想過,可是弟子不敢忘記明空大師傅的教誨。大師傅說過:不問世間何來苦,入得山門自清仙。”旁生說道。

“嗬嗬,好徒兒,不錯,可是你並非我沙門中人,有何必守我沙門中的規矩呢?”靜悟禪師說道。

“師傅,這不會是明空的師傅的意思吧。”旁生質疑的問道。

“徒兒果然聰明,明空師兄讓我吧這個給你,還讓我給你帶個話——懲惡亦是揚善,你即可就下山去吧,記住下上之後不可說是我佛們的弟子,要憑自己的本領渡眾生與苦難,為師回去了,你不用去跟大師傅告別了。”靜悟說著將手裏的木棍和一隻錦囊交給旁生。

旁生接過木棍和錦囊,那是一隻烏木棍,筒體烏黑沒什麼特別的,錦囊裏麵有三個小錦囊。

“這錦囊不到萬不得已不可打開,好了我去了。”靜悟說著朝寺走去。

“既然是二位師傅吩咐,弟子領命就是,弟子會牢牢的記住師傅的話。”說著跪下朝著隱武寺磕了三個頭。

事有千言書不詳表,且說旁生回家匆匆的收拾了行裝,預備了幹糧便下得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