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部關於初戀的美好故事。借書卡上名字,討厭鬼的頻頻出現,洪曉雅的《紙花》,鯉魚仙子的傳說,詹天澤和陳曉雯的約定……溫馨而浪漫,唱響了校園的青春之歌,人生的理想之歌,可愛鄉土的向往之歌!
故事的發生地點還是在我日夜思念的家鄉――鯉湖鎮。對於故鄉――鯉湖鎮,我對它的感情是很深的。因為我在這塊土地上,生活了二十一年。從出生,到上高中,我一直未曾離開過這塊土地。可以說,它是我靈魂的所在,那裏有我的親人,夥伴,同學,可以說,她是我永遠的精神樂土。
那裏,正如故事女主角陳曉雯在《初見》裏寫的:“在這裏,有喝不完的茶,有過不完的節日。”確也是。我們每天都要喝茶,不喝茶便好像不能生活。凡是有客人來,招呼他們的永遠是一杯杯功夫茶。而我們衝茶喝茶,更是講究到極致。茶壺要紫砂的,茶杯要小、淺、薄、白的,火爐要紅泥的,茶葉一定是鐵觀音的。煮茶用的水是山泉水最好,煮的程度以“魚目蟹眼連鋒進躍“為宜。然後是一套看起來繁複,卻讓人賞心悅目的衝茶程式:"孟臣淋漓、烏龍入宮、懸壺高衝、春風拂麵、重洗仙顏、若琛出韻、玉液回壺、遊山玩水、關公巡城、韓信點兵”。最好才是品茶:“品茗審韻”!先聞香,後品茗。品茗時,以拇指與食指扶住杯沿,以中指抵住杯底,俗稱“三龍護鼎”,無名指和尾指收緊,不能指向別人,以示對別人的尊敬。品飲分三口進行:一口啜,二口品,三口回味,直至充分體驗到茶香,才能落肚。可謂“三口方知味,三番方動心”“茶湯香醇甘爽,回味無窮哪!”其實,功夫茶就是一種人生境界,一種生活態度。“待君子,清心身。”體現了“和、敬、精、樂”的茶道精神,亦是處世精神“。
在鯉湖鎮,還有粵東地區最大的茶葉市場,各種各樣的茶葉數不勝數。
關於節日,那就更多了。
“人節”食“七樣菜”:農曆正月初七,俗稱“人日”,也叫“人節”。這一天,家家戶戶有吃“七樣菜”的習俗。
初九天地生:農曆正月初九俗稱天地生,家家戶戶清早點燈籠在門前,備辦果品拜“天公”。這一天城鄉不宰生畜,不除穢物,鹹感天地好生之德。
元宵節:農曆正月十五日,叫上元節。這天晚上叫元宵。元宵節城鄉有新婚及生男孫者,須出一屏或數屏燈屏貢獻擺設,每層燈多為戲劇故事。有的地方還有“做丁桌”的習俗。
伯公生:三月廿九為伯公生。“買麵線拜伯公”是這一日特有的現象。伯公,相傳是助大禹治水的伯益。清明“上墳”:清明中,人們必須在家裏祭拜祖宗,然後帶香燭紙料,“三牲果品”及鞭炮等物去“上墳”。
端午節:農曆正月初五為端午節。主要習俗有三方麵:一是賽龍船,二是吃粽子,三是驅病辟邪。
六月二十四奉財神:裏湖商戶,不論生意大小,每年六月二十四日都有奉拜“財神爺”的習俗。
“出花園”:七月初七,不止是牛郎織女相會的日子,也是那些少男少女舉行“成年禮”的日子。這一日,虛歲為十五的孩子,穿新衣,食豬肚,高高興興告別童年,邁向成年。“七月半”:農曆七月十五日稱中元節:也稱“鬼節”,不少地方則叫“七月半”。農村家家戶戶習慣做白果品,以豆為餡,印製成人、魚、花等形狀,俗稱“人仔果”。
中秋節:主要活動有幾項:一是祭拜祖先,二是拜月娘,三是落三姑,;四是燒大窯。
冬至節:在農曆十一月,無定日,陽曆則固定為十二月二十二日。冬至節前夜,家家戶戶都做米粉圓,俗稱“冬節圓”。俗語雲:食了冬節圓,年齡加一歲。可見食圓的象征意義:歲歲平安,一家團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