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中國大陸來說,2008年是轉折性的一年。這年夏天北京成功地舉辦了奧林匹克運動會,被某些人視為中國崛起的標誌。恰好在這一年年末,世界金融危機爆發,許多發達國家身陷其中,而中國依靠強力的刺激政策保持了經濟繼續高速增長,在危機中一枝獨秀,“中國模式論”遂大行其道。在一些宣揚者看來,“中國模式”不僅成就了中國奇跡,也應該向全世界推廣。在主流媒體的高調宣傳中,似乎全世界都在走向深淵,唯有中國從成功走向更大的輝煌。於是,突然之間,盛世降臨了,讚頌之聲遍於海內。
更令人愕然的是,許多知識分子也開始轉向。那些一度指責中國改革被新自由主義誤導的新左派們,迅速撥轉方向盤,起勁地鼓吹“中國模式”和“中國道路”。持有自由主義立場的知識分子群體也發生了分裂,一些人開始懷疑自己曾經相信的價值觀,一些人公開支持和讚揚“中國模式”,更有個別人走向國家主義。改革遭遇了空前的困境。如果說,在2008年之前的數年間,批評、否定改革的“改革失敗論”一度甚囂塵上,那麼從2008年開始,以“中國模式論”為代表的“改革成功論”浮出水麵,而且聲音越來越響亮。既然改革已然成功,“中國模式”舉世應學,何必再改革呢?因此,改革停滯不前,在某些領域甚至出現了倒退。
四年來,我們看到越來越多的知識分子降身辱誌,加入“頌聖”的合唱團而恬然自得。其中當然不乏心智蒙蔽之人,更多的則是精明的利己主義者——他們明知道冰山終究要消融,但是自己要趕在此前“分一杯羹”。這種群體性的底線下沉,在曆史上恐怕也是少見的。在薩義德看來:“最該指責的就是知識分子的逃避;所謂逃避就是轉離明知是正確的、困難的、有原則的立場,而決定不予堅持。”如果說以前在強權的高壓下,一些知識分子喪誌變節尚屬情有可原的話,那麼在利益麵前罔顧名節,主動彎曲脊梁,誠屬自取其辱,夫複何言!
就在這樣的時代裏,卻有一批耄耋之年的知識分子站出來,秉筆直書,直言讜論。他們不粉飾,不搪塞,不推諉,不避諱,直指中國麵臨的巨大問題:資源日益短缺,環境破壞嚴重,腐敗四處蔓延,貧富差別懸殊,道德水平滑坡,社會矛盾激化……他們提醒國人,中國不是盛世,而是矛盾重重,“兩種可能的前途嚴峻地擺在前麵:一條是沿著完善市場經濟的改革道路前行,限製行政權力,走向法治的市場經濟;另一條是沿著強化政府作用的國家資本主義道路前行,走向權貴資本主義的窮途。”(吳敬璉語)中國經濟能不能平穩增長,社會能不能和平轉型,都是重大的現實問題。他們呼喚改革,直言“不改革,無出路”。
這種“老年人燃燒,年輕人取暖”的現象值得深思。中國是一個推崇實用理性的國家,沒有宗教傳統,基於良知的道德堅持是非常難能可貴的。為什麼這些老人會有“雖千萬人,吾往矣”的絕大勇氣?因為近代以來幾代知識分子對民主、自由、富裕、文明的現代中國的追求傳承到他們的肩上,他們不為一己謀私,而是為國家前途、民生福祉著想,所以他們行事“論是非,不論利害;論順逆,不論成敗;論萬世,不論一生”(王陽明語),絕沒有中國文人常有的酸氣、矯情,更沒有奴才氣,成為“一塌糊塗的泥塘裏的光彩和鋒芒”(魯迅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