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商魔法書:從小工人到名動天下的大老板
威耶15歲就在美國布賴德電線公司當工人。平日裏,他非常注意學習與工作有關的各種知識和技能,做事積極主動。過了兩年,他被提升為辦事員。
一次,威耶送一批產品到鍍錫公司去鍍錫。該公司經理巴爾斯報價後,威耶認為價格偏高,要求適當調低。
巴爾斯是一個傲慢但很愛才的家夥,他認為像威耶這樣的小職員根本沒資格跟他討價還價。他輕蔑地問:“你怎麼知道價格不公平?你有什麼根據?”
威耶壓住火氣,如數家珍地把鍍錫需要的材料多少、人工多少,以及價格計算的全部過程一一道來,說得滴水不漏。
巴爾斯驚得目瞪口呆。他萬萬沒想到一個小職員居然精通專業人士才懂的成本核算業務。驚訝之餘,他產生了愛才之心,當即表示要高薪聘請威耶。威耶覺得自己的老板待他不薄,謝絕了巴爾斯的好意。六年後,威耶的老板對生意厭倦了,放棄了公司,加上巴爾斯的一再邀請,威耶才加入鍍錫公司。在這裏,他被聘為廠長,將工廠管理得井井有條。
再後來,威耶自創“國際鋼鐵公司”,成為名動天下的大老板。
富爸爸的金科玉律:
俗話說:萬貫家財,不如一技在手。而哈佛的學生正是因為知道這句話的含義所以知道,每一位大商人,都是掌握了某項核心技術的專家,有的人在管理方麵有獨到之處,有的人在處理人際關係方麵有特殊才能……他們手握一技,不愁沒有發財的機會。
洛克菲勒曾自豪地說:把我脫光衣服,扔進荒漠,隻要有一支駝隊經過,隻要給我足夠的時間,我照樣能成為大富豪。他為什麼如此自信?因為他掌握了賺錢的技術。隻要知道錢是怎樣賺進來的和應該怎樣花出去,任何一個窮光蛋都能變成大富豪。
一些人卻有一種奇怪的想法:如果遇到很好的機會,我一定做得很好。所以,他們老是哀歎自己沒機會,老是抱怨“千裏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其實他們更應該問問自己,有沒有為機會的到來做好準備?
特別是一些年輕的朋友,對創業都是滿懷熱情和激情四射的。但多數最後都往往會進入一個誤區,那就是多數會注重自己以及自己所創公司的外在形式,而忽略了內涵,或者說一些內在的東西。其實一個公司要想長久的發展下去,一個創業者要想創業成功,除了充足的資金支持外,更重要的就是要有相應的技術支持。
我們再來看看,凡是那些白手起家,創業成功者,大多都是有過硬的相關技術在支持的,這才是一個公司最重要的內涵,這才是創業者路上必不可少的法寶!
即使你不是一個創業者,隻是在給別人打工,隻是在走自己的創富路,那也是一樣的,要想在一個公司長期發展下去,自己肯定要有一技之長才好,才不會被別人所替代。所以,無論你是創業者,還是打工者,隻要是想要致富,想要成功,都需要一技之長,那是你永遠不會被淘汰的保障。
“可是,很多時候機會來了,還沒有等我反應過來,別人就已經搶先了。就像有一次,我本來和朋友看好了一個地段很好的店鋪,價格也很便宜,但是還沒有等我們商量如何分擔租金,做什麼生意的時候,已經就有了捷足先登了。”麥基問老懷特。
老懷特解釋說:“機遇往往是一些人的機會,而不是某個人的機會。當一個能夠大大提升人生事業的好機會來臨時,必然會有很多人跳起來爭搶,就看誰出手更快,腕力更強。有時候,還要看誰的運氣更好。你沒有搶到那間店鋪,隻能說明你的準備不充分,你的行動沒有別人快,自然就讓機會白白溜走了。”
財商魔法書:機遇成就事業
比爾·蓋茨和保羅·艾倫是中學時代的好友,都擅長編寫電腦BA-SIC語言程序。他們的目標是:利用BASIC帶來商業利益。
不過,在普及率極低的大型電腦時代,他們利用編程天才創造商業利益的機會極少。
有一天,保羅·艾倫在《大眾電子學》的封麵上看到一則廣告:世界上第一部微型電腦,堪與商用型相匹敵。
艾倫馬上意識到:微型電腦一旦出現,就可能像電視機一樣普及到每個家庭,對軟件的需求將無窮無盡。到那時,他們這些編程天才的前途將妙不可言。
艾倫馬上跑到哈佛大學,找到正在這裏就讀的比爾·蓋茨,將這個消息告訴他,並且說,誰第一個為世界上第一台微型電腦提供軟件,誰就將占得先機。蓋茨深有同感。他倆立即給這台電腦的生產者——微型儀器公司的老板羅伯茨打電話,表示願意為這台電腦提供軟件。羅伯茨告訴他們:至少有50個人對他說過類似的話,而他隻想看結果,誰最先向他提供成熟的語言,他就跟誰做生意。
蓋茨和艾倫都知道,在美國,像他們一樣的軟件天才多不勝數,人人都想要這個機會。他們必須立即行動,搶先把這個機會抓在自己手裏。一連八個星期,兩人在哈佛大學的電腦房裏埋頭苦幹,夜以繼日地編寫程序,每天隻睡一兩個小時。力不能支的時候,就躺在工作台後打個盹。一醒過來,又接著幹。
由於競爭對手很多,一旦別人搶了先,他們所有的辛苦都將付之東流。在這種情況下,一般人也許會遲遲疑疑,不敢傾力投入。但蓋茨和艾倫從不考慮失敗的損失,他們隻考慮如何成功。
經過幾周連續奮戰,他們的程序終於編製成功,並順利地跟羅伯茨簽訂了合作協議。以此為契機,他倆合作成立了一家公司,這就是今日稱霸軟件世界的微軟公司。
任何一個好機會,都產生於超常規的事件中,需要付出超常規的努力以獲得超常的利益。如果它像薪水一樣付出一分便獲得一分,就不是一個好機會。它對我們慣常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甚至對我們認可的價值觀都可能是一個挑戰,我們需要以非常規的心態去看待它,並接納它。
當微軟還是一家名不見經傳的小公司時,有一天,IBM公司忽然派來兩位特使,商談合作事宜。IBM是一家擁有數十萬員工的老牌公司,被譽為“藍色巨人”。在通常情況下,IBM是不會主動找微軟這種小公司合作的,隻因它最近在開發一款新電腦,急需與之配套的軟件,打聽到微軟公司的軟件技術比較領先,這才前來俯就。
為了製造轟動效應,IBM對這項計劃製訂了嚴格的保密措施。所以,IBM特使在與比爾·蓋茨洽談合作之前,首先要求他在一份保密協議上簽字,協議聲明:微軟公司不得將此項機密告知任何第三方,否則要承擔一切責任;但IBM公司對微軟公司的任何機密都不感興趣,因此也不承擔任何保密責任。
毫無疑問,這是一個“不平等條約”。盡管蓋茨尚不知道“此項機密”到底是何機密,還是毫不猶豫地簽了字。因為他知道,跟IBM合作的機會不是天天都有,而他現在還沒有資格跟這個“藍色巨人”談平等的問題。
軟件的運用要以操作係統作為平台,當時微軟使用的操作係統CP/M的版權,屬數字研究公司的基爾代爾教授所有。IBM特使得知此情,為免版權麻煩,便撇下微軟,直接找基爾代爾教授去了。
正當蓋茨為失去這個大好機會十分懊惱時,過了幾天,IBM特使又返回來,重新提出跟微軟合作,令蓋茨喜出望外。原來,數字研究公司難以接受那份不平等的“保密協議”,他們對合作的理解是:平等互利。如果不平等,還談什麼合作?所以,他們要求IBM方麵對協議的有關條款進行修改。IBM認為數字研究公司沒有誠意,又回來跟不要平等隻要合作的比爾·蓋茨談合作,並終於達成了協議。
在軟件設計過程中,根據IBM的保密計劃,微軟員工不得不在比牢房還要封閉、像蒸籠一樣悶熱的密室裏工作,還要遵守其他種種禁令。對這些苛刻的條件,蓋茨都一一答應。
在雙方的共同努力下,IBM的新型電腦一上市就大獲成功,狂銷50萬台,一舉擊敗“蘋果”等知名電腦,獨占鼇頭。微軟公司也一夜成名,在同行中一舉獲得領先地位。這為它日後稱霸軟件世界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富爸爸的金科玉律:
蓋茨的微軟公司開始隻是一間小公司,根本無法與IBM競爭,但他懂得不夠實力成為競爭對手時,就先成為朋友這樣一個法則,主動地靠近,積極爭取,所以當IBM伸出合作之手的時候,他毫不猶豫地握住了。
英國科學家貝弗裏奇曾經指出:“發現的曆史表明,機遇起著重要的作用,但另一方麵,即使在那些因機遇而成功的發現中,機遇也僅僅起到一部分作用。”所以,哈佛的學子一直在提醒自己:如果要想發現機會,就應該時刻保持敏感的神經,在眾多的假象中發現成功機會,並在他匆匆離去之前與成功簽下契約。而這正是大商人能夠致富的眼光和腕力。
麥基訴說了自己曾經的創富經曆:“我自己曾經嚐試做一些小生意,可是不知道賠了多少回,無論是資金,還是毅力,我都無法再堅持,最後隻能放棄了。”
老懷特開解麥基:“其實,致富路上,困難是難免的。特別是作為一個白手起家的人來說,困難更是重重疊疊。當遇到困難時,是放棄還是堅持,這是必須麵對的。放棄與堅持隻是一瞬間的意念,卻也是成功與否的決定意念。”
財商魔法書:距財富僅差三英尺
在淘金時代,美國有位青年農民達比,他為了改變貧困的窘況走上富裕,賣掉了全部家產,來到科羅拉多州追手黃金夢。他花錢買了一塊地,用十字鎬和鐵鍁不停地挖掘,經過幾十天的辛勤勞作,他終於發現了閃閃發光的金礦石.但繼續開采需要機器設備,於是,他悄悄地將金礦石掩埋好,然後回到家鄉湊足錢又來到礦場。
可是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他用開采機挖出來的竟是一堆普通的石頭,經過化驗,一錢不位,失望一下於把他擊倒了。由於無力維持每日的開銷,再加上沉重的精神壓力,達比以廢鐵的價格將上百萬美元的機器賣給了廢品收購人。然後,垂頭喪氣地收拾行裝踏上了返鄉之路。
收購廢品者見收來的機器完好如初,便萌發了繼續開采金礦的念頭,於是他請來礦業工程師對礦場進行重新勘查鑒定,結果出來後,收購廢品者欣喜若狂.原來,達比在最初采掘金礦時遇到的是,“假礦”,據估算,在距離達比停止挖掘位置三英尺的地方,將可以找到金礦.後來,達比從報紙上得到這個消息,後悔得捶胸頓足,一病不起。
富爸爸的金科玉律:
距財富僅差三英尺的故事,曾經是哈佛課上老師給學生教益的例子。時下,有些人在創取財富的過程中—旦遇到難點和阻力,其身心便鬆懈下來,在困難麵前變得驚惶失措,再無進取之心,就像達比那樣,在距離財富很近的地方因缺乏堅持到底的毅力,而與近在眼前的財富失之交臂。達比完全可以堅持朝著三英尺外的財富之源挖掘下去,因為他沒有堅持到底的恒心,麵對“假礦”卻敗下陣來,將即將到手的金礦拱手送給別人。
英國首相丘吉爾一生最精彩的演講,也是他最後的一次演講,是在劍橋大學的一次畢業典禮上進行的。當時,丘吉爾麵對會場上萬名學生,隻說了一句話:永不放棄!美國籃球運動員邁克爾·喬丹有一句名言,也是他成功的秘訣之一:“我可以接受失敗,但無法接受放棄。”
放棄是一個念頭,而永不放棄是一種信念、一種精神。其實,財富距每個人的距離是同樣的,不一樣的是是否具備尋找財富的智慧和思想,以及獨到的眼光。鬆懈是致命的。麵對諸如“假礦”之類的暫時難點,心存鬆懈,近在咫尺的財富瞬間便會離你而去。相反,人如果有了緊迫感和創業感,往往能爆發潛能,在機遇麵前創造出財富,獲得成功。
如果在致富的路上,遇到一點點挫折時就對自己的工作產生了懷疑,甚至半途而廢,那前麵的努力就白費了。特別是在一些需要長期持有的理財項目上,如果你因為一時的市場形勢不好,就選擇了放棄,也許下一刻就是成功的機會了,但因為你的一時不堅定,就永遠的遠離財富了,豈不是得不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