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2章 梁祝化蝶(1 / 2)

相傳東晉時,曾任府台的祝員外有八子一女。小女九妹,名叫祝英台。祝英台想去杭州城求學,又恐父親阻攔,她便打扮成一位占卦先生,祝員外竟一點也看不出破綻,便同意女兒去杭州城讀書。誰知這件事卻引起了祝英台嫂子的妒嫉。

祝英台的嫂子也是出身名門閨秀,論品貌、才學,與祝英台不相上下。現在聽說英台要去讀書,很不服氣,妒嫉之心便油然而生。她笑吟吟地上前對祝員外說:“公公,姑娘此去一舉雙得,實在可喜可賀。”祝員外聽了,不解地問:“何謂一舉雙得?”

“公公,憑姑娘這般聰明伶俐,讀上三年書,便是一個‘女狀元’,這是一得。”

“那二得呢?”祝員外捋著胡子得意地問。嫂子望一望站在一旁的祝英台,用手掩著嘴低聲一笑道:“公公,恕媳婦直心直肚腸,說出來公公和姑娘不要見怪。姑娘三年杭州城歸來,祝家門庭還可以抱上一個白白胖胖的外孫皇帝呢!這不是二得嘛!”

英台聽了不覺滿臉緋紅,又羞又氣,嫂子從中作梗使刁,實在欺人太甚。可是祝英台要去杭州城求學的誌向很堅定。她見嫂嫂這樣戲弄她,忽然抬頭一看,隻見擱幾上放著一隻高腳花瓶,就二話不說,轉身來到了花園,采了一朵活鮮鮮的牡丹,插到了那隻花瓶內,並對祝員外說:“父親,女兒出外讀書,一定潔身自愛,今天以這朵牡丹花向父親賭咒,如果我在杭州城沒有守住身子,這花便死在瓶內;如果我在杭州城潔白無瑕,這花一定鮮豔不敗。”

祝員外聽了,不由滿意得直點頭,說:“我女兒豈是等閑之輩?作父親的準你去杭州城求學就是了,希望你早去早歸,處處保重。”

第二天,英台和侍女銀心女扮男裝,高高興興赴杭州城讀書去了。

祝英台走後,她嫂子經常去察看那朵牡丹。說也奇怪,三月半載都過去了,牡丹花還是鮮豔如常。後來,她心生一計,偷偷把瓶內的水換上了滾燙的開水,以為第二天牡丹花會必死無疑。哪知過了幾天,那枝牡丹不但沒有枯死,還發出陣陣幽香。嫂子驚得目瞪口呆,覺得此事非比尋常,便再也不敢打這牡丹的壞主意了。直到以後,整整三年過去了,到後來英台讀書回到家裏,那朵牡丹花還活鮮鮮的同原來的一樣。

話說,英台和丫環銀心從上虞出發,穿過杏花村,過了桃花店,在一座橋的橋頭遇見了一位從會稽山去杭州城求學的梁山伯。兩人一見如故,誌同道合,於是結成了金蘭朋友,並以兄弟相稱。這天晚上,他們在旅店住宿,既是兄弟,於是就同床而眠。山伯因旅途困頓,脫衣倒頭便睡。他一覺醒來,但見英台還坐在一旁看書。山伯催道:“賢弟,保重身體要緊,還不快點安寢!”英台說:“你睡吧,我不打算睡了。”

“為什麼呢?”山伯好生奇怪地問。

“梁兄你有所不知,我晚上睡覺脾氣很怪,一旦入睡,不準任何人碰,如果被人碰一下,就會頭痛欲裂,所以我還是不要睡的好。”

山伯說:“賢弟,人怎能不睡覺呢,既然不能碰你,我加倍小心就是了。”

“梁兄既然這樣說,我遵命就是了,隻是我們中間必須放上一杯水,用以作為界線,你看怎麼樣呢?”梁山伯連聲說好,並且親自打來一杯水放在床鋪中間,英台這才和衣躺下。

“賢弟,你睡覺為何不脫衣衫?”山伯看到英台和衣而睡,就又不解地問。

“梁兄你有所不知,我自幼多病,特別怕冷,母親專門給我做了件襯衫,上麵有三百顆紐扣,如果顆顆解開,恐怕天明也來不及的,所以我每晚都是和衣而睡的。”祝英台一本正經地回複梁山伯。梁山伯都信以為真。

從此,祝英台和梁山伯雖然同床共眠,但忠厚老實的梁山伯一點也看不出英台是女兒身。

祝英台和梁山伯雙雙趕到杭州城拜見先生。那天,先生正端坐在學堂上,隻見兩人一前一後進門,前麵的山伯是左腳進的門。後邊的英台是右腳進的門,先生看了,心中暗自對英台產生了懷疑。

後來,先生對英台細細觀察,又發現了不少破綻之處。特別是課間休息時,其他學生都一窩峰去廁所解手,惟有英台絕不肯與眾人一齊同去,有好幾次,祝英台去解手時,其他學生也跟著去,祝英台雖然憋得滿臉通紅,卻推說不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