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態資本結構理論認為,企業內外環境的變化使得企業目標資本結構的選擇成為一個動態過程,信息不對稱等市場缺陷因素的存在使得企業的實際資本結構偏離其目標資本結構,因此企業需要在不斷變化的環境中不斷地調整其資本結構以達到最優狀態。那麼,中國上市公司的資本結構是不是也在進行著動態調整?其調整速度是多少?調整速度由哪些因素決定?調整路徑又有哪些?為什麼選擇這些調整路徑?是否所有的調整就一定有效率?采用怎樣的調整路徑組合才能提高企業融資效率和企業價值?這些問題都有待理論分析和實證檢驗,本書擬對此進行一定的探索。
利用中國非金融上市公司1999~2010年的平衡麵板數據,通過構建資本結構部分調整模型,實證檢驗了中國上市公司資本結構調整速度的決定因素。研究發現:(1)對市場資產負債率而言,偏離目標資本結構的程度、公司成長性、公司規模與資本結構調整速度顯著正相關;對賬麵資產負債率而言,公司成長性與資本結構調整速度負相關但不顯著;公司聲譽對資本結構調整速度沒有顯著影響。(2)以投資機會和償債能力把樣本區分為財務約束公司與非財務約束公司,則非財務約束公司調整其資本結構要明顯快於財務約束公司。(3)以GDP增長率把樣本區分為較好、較差和一般的宏觀經濟環境,則在較好的宏觀經濟環境下公司有著較快的資本結構調整速度;在較好的宏觀經濟條件下,其賬麵資本結構的調整速度為0.752,公司大約需要182天的時間可彌補當前負債率與目標負債率差距的一半。
同樣利用上述麵板數據,實證分析了企業資本結構調整路徑選擇的影響因素和測試了每種調整路徑的調整速度。基於企業資產負債表把公司資本結構的調整路徑分為商業信用、短期負債、長期負債、發行股票和內部留存等五種,實證結果顯示:(1)資產的有形性與長期負債調整路徑顯著正相關;盈利性與內部留存調整路徑顯著正相關;政府幹預與長期借款調整路徑顯著正相關;企業聲譽與商業信用調整路徑顯著正相關;企業成長性與內部留存調整路徑顯著負相關;高成長性且無財務約束的企業偏好長期負債和短期負債的調整路徑;國有控股且股權集中度較高的企業傾向於股票發行的調整路徑。(2)企業在不同的調整方向上和不同的調整路徑上有著不同的調整速度。測試結果表明,資本結構向下調整速度遠高於向上調整速度,這反映了中國上市公司麵臨著負債融資的“飽和”並有一定的股權融資偏好。相適應的,商業信用、股票發行和內部留存等調整路徑的調整速度較高,而短期負債與長期負債的調整路徑並沒有顯示出明顯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