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篇第24章第11節安撫脾髒,痛風病不再是疑難雜症
痛風是人體內嘌呤代謝紊亂,尿酸生成過多或排泄減少,致使血中尿酸含量增高,尿酸鹽沉積於關節、腎髒、血管壁而引起相應病變的一種全身性疾病。它會引起多種並發症,累及關節引起痛風性關節炎,累及腎髒形成痛風性腎病,累及血管壁引起高血壓和心血管疾病等。
中醫學認為:脾位於中焦,其生理功能主要是運化、統血、主肌肉和四肢。脾為“後天之本”,主運化水穀精微,人身的肌肉四肢皆賴其煦養,清陽之氣靠脾氣的推動以布達,所以脾髒的功能健旺與否,往往關係到肌肉的壯實和衰萎。所以,關節炎、腳趾痛等均為疾病的症狀或稱為表象,而不是病因,脾髒患病才是痛風疾病的病因所在。在治療時重點在於治療脾髒,恢複脾髒的運化功能,使其經脈滑利、氣血流暢、代謝加快,促使病情逐漸好轉。同時還要對其他髒腑的經絡作全麵調整,避免並發症的發生,有利於痛風病症的恢複。這時外關、脾俞、陽陵泉就成了首選穴位。
外關穴位於前臂背側,當陽穴池穴與肘尖的連線上,腕背橫紋上兩寸,尺骨與橈骨之間。它是三焦經的絡穴,又是八脈交會穴之一,交陽維脈。具有聯絡氣血、補陽益氣的功效。陽維脈主要維係、聯絡三陽經,主一身之表,外關穴也是以治表證為主。
脾俞是補脾氣虛的要穴,關於它的位置、功效,我們在第四章已經詳細介紹過了,這裏就不再重複了。
陽陵泉,又名筋會、陽陵、陽之陵泉,在小腿外側,當腓骨頭前下方凹陷處。屬足少陽膽經,是五輸穴之合穴,八會穴之筋會,為筋氣聚會之外,具有舒肝利膽、強健腰膝、促進血液循環的功效。故陽陵泉是治療筋病的要穴,特別是下肢筋病,臨床較為常用。
具體操作方法:每天用手指指腹或指節向下揉壓脾俞穴和陽陵泉,並以畫圓的方式按摩;用拇指的指腹向下按壓外關穴,並以畫圓的方式按摩,左右手交替進行。
痛風病是近年來的多發病,與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過度飲食有密切的關係。所以,痛風疾病的患者在飲食上,要少吃高蛋白食物,如牛羊肉、牛奶、雞蛋、鴨蛋、皮蛋等,還要少喝酒。
此外,朱丹溪還認為痛風病的發生和氣血有關。陽氣行於脈外,血行於脈內,白天行陽氣二十五度,夜裏行陰氣二十五度,這是天地給人的造化。人體受寒,氣血在體內就會運行得慢,人體受熱,它在體內就會運行得快,造成七情、六氣受到損傷,而氣血運行的快慢就會導致疾病的發生。一個人如果經常四處奔波使得體內血液沸騰,而後又貪涼,不注意保暖,這樣寒涼在外侵入,熱血在內受寒涼而凝,痛風病就會發生。
氣行則血行,血行風自滅。所以朱丹溪說治療痛風,應以養氣、行血及固腎為本,氣血暢通,痛風病才會治愈。為此,朱丹溪告訴痛風病患者一定要忌掉寒涼的食物,隻吃性平性溫的食物,並每晚用溫水泡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