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習錄》reference_book_ids\":[7267077381385358336,7217749727251532800,6947647383182281764,7109046336032345118,6915002082420329486]}]},\"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我與王陽明結緣,還是在五年之前。當時我人在北京,工作不理想,心情苦悶,正在考慮是否返回家鄉。一次在書店閑逛時,發現了一本小冊子《傳習錄》,很快,我就喜歡上了這本書。
從此,王陽明走入了我的世界。對我觸動最大的,無疑是他的“知行合一”主張。知而未行,隻是未知。這個世界上有無數人,隻會空談什麼努力與拚搏,而麵對現實,卻缺乏改變與求新的勇氣。為了一份收入不高也看不到前途的工作,不僅要犧牲太多業餘時間,甚至要犧牲身體健康,隻是因為自己不夠勇敢,患得患失。
一個人不可能成為情感專家後才去談戀愛,不可能把全世界的書都讀完了再去創作,不可能把所有的風險都考慮到了再去創業,那樣永遠不可能成功。認準的事情,就勇敢去嚐試,並且能夠承擔相應的風險。這樣,距離成功才可能更近一些。
王陽明的人生經曆和他的學說,一次次地提醒我:無論多麼艱難困苦的環境,都不要放棄對成功的渴望,對美好生活的追求。相比王陽明遭受的苦難,我的那點挫折根本不足為提。
我果斷地辭去了工作,開始了一個自由撰稿人、翻譯和書評人的生活。現在,我已經完全可以在這個城市立足,發揮自己的特長,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而不是為了微薄的薪水而奔波不止。
我相信,即使自己離開了這個世界,我寫下和翻譯的文字,依然會擁有很多讀者,依然會對世人有所幫助。
越了解王陽明,越覺得這個人身上有很多閃光點。我也萌生了寫作一本通俗的王陽明傳記,幫助更多人了解和認識這位傳奇大儒的念頭。
王陽明雖然被列為唯心主義哲學家,但他和我們大多數人一樣,都認為人隻有一次生命,因此要格外珍惜。
王陽明隻活了五十七歲。他的一生非常短暫,卻又十分充實。他能在身患嚴重肺病(那個年代的絕症)、眼睛嚴重近視(還沒眼鏡可配)的情況下,克服各種困難,創造性地獲得龍場頓悟,創立心學、成就桃李滿天下,天才般地平定南贛匪患和寧王叛亂,可以說,他把自身的潛能,充分釋放了出來。
當然,王陽明本來有機會也有條件入閣,甚至擔任首輔,但卻因一些原因未能如願,這既讓他留下了終身遺憾,也讓大明的曆史留下欠缺。
陽明學說本來可以在大陸傳播得更廣泛一些,讓更多年輕人受益,但是,這方麵的工作做得還不夠深入。而我自己,願意做一名陽明心學的推廣者,盡一份微薄的力量。
我相信,每個人身上都有無窮的潛力,我們要做的,就是將其盡量發掘與釋放出來。人生如白駒過隙,機會稍縱即逝。我們自己不應該主動放棄。
如果把一個人的潛力比做冰山的話,我們一生能夠開發的,也許隻是冰山的一角,這是一件非常可惜的事情。我們總是認為自己這也不行,那也不行,卻不知道別人並不比我們強大多少,不知道任何事情不去嚐試,就永遠不可能成功。看清了努力方向,就要勇敢實踐,知行合一,這樣才不會在抱怨與悔恨中虛度光陰。
本書定位於通俗讀物,而非學術著作,因此要做到通俗易懂,貼近大眾。我想王陽明能夠受到大批讀者的喜歡與歡迎,並非僅僅因為他的學術思想,同樣因為他的傳奇經曆,他身上所體現出來的那種永不服輸的奮鬥精神,還有他遭遇困難與危機的從容與鎮定,麵對成功和榮耀的灑脫與豁達。
本書在寫作和出版過程中,得到了許多朋友和讀者的大力支持及無私幫助,在此一並致謝。特別要感謝磨鐵圖書的辛海峰和白丁,他們在我的寫作過程中提出了很多寶貴建議,並為本書的出版付出了很大心血。同樣要感謝許葆雲、呂崢、吳俁陽、趙柏田等朋友,從專業角度給予的創作與修改意見。因為學識與能力所限,本書中難免有錯誤或者不足之處,也請各位讀者撥冗指正,非常感謝。
二○一三年四月於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