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柏拉圖、西賽羅並沒有死,在這個越來越擁擠的星球上,每天都有無數人和這三位大師進行精神交流。當然也有無數人,靠解讀他們的學說來養家糊口。
王陽明同樣沒有死去,過去的五百年間,這個國家、這個民族幾乎沒有一天不受到他的影響。
世間已無王聖人,十二月三日,周積一行在南野驛下船,將船上的木板裝訂成棺,為王陽明沐浴入殮。第二天,裝載靈柩的大船駛向南昌。一路之上,都是王陽明生前走過的州縣。無數士兵和百姓沿江痛哭,許多家庭自發搭建靈堂祭奠,場麵十分感人。
王陽明一生的功績,很大一部分來自江西,靈柩到了南昌,當地百姓更是如喪考妣,痛哭至昏厥者不可勝數,草木為之同悲,天地為之動容。
按很多官員和百姓的想法,王陽明的靈柩就不要走了,南昌會給他留下最好的棲身之所。周積和張思聰費了很大的力氣,終於做通了工作。直到次年的正月初一,靈柩才又重新裝船,開往廣信。
王陽明去廣西時,弟子王畿和錢德洪一路送到嚴灘。他們在京城得知消息之後,果斷地放棄了二月的會試,前往嚴灘迎候。
二月,王陽明的靈柩回到了山陰,門下弟子搭建了靈堂。學院的講課照常進行,一如王陽明在的時候。李珙等人在洪溪為王陽明修墓。
嘉靖八年十一月十一日,王陽明的靈柩被安葬在了紹舉府蘭亭鎮花街洪溪鮮蝦山南麓,這塊墓地是王陽明生前親自選的,周圍青山環繞,林木茂密。離此五裏處,就是著名的蘭亭,墳前不遠則是洪溪。
下葬當天,親朋好友、當地官員,還有全國各地趕來的弟子,超過了一千多人。這時距離王陽明去世,已經有十一個月之久。
一代偉人,終於得到了寧靜的棲息之所。可是在人間,關於他的糾紛卻並沒有停止。
撥亂反正,陽明先生入太廟
陽明之死,朝廷早就得到消息了,沒有任何諡號與封賞,但卻有另一番表示。
這年二月,原任吏部尚書的桂萼兼武英殿大學士,九月,一心排擠王陽明的楊一清,因年齡原因退休。而張璁以直升飛機的速度,當上了大明首輔。而七年前,他還是個沒品的禮部閑雜人員。
王陽明不按桂萼的指示出兵安南,還未經許可,自行從廣西返回家鄉。這都讓桂萼的吏部尚書當得很沒麵子。盡管王陽明已經不在人間,死者為大,但桂萼依然不肯放過王陽明。
桂萼給王陽明羅列的罪狀包括:
一、對思恩、田州的處理恩威倒施,起不到應有的效果;
二、平定八寨、斷藤峽是擅作主張,未奉成命,完全不把領導放在眼裏;
三、未經許可,就從兩廣巡撫崗位擅離職守,影響惡劣;
四、自創心學,目無朱子,糾集弟子,拉幫結派,圖謀不軌。
欲加之罪,何患無辭。王陽明屍骨未寒,桂萼就處心積慮地進行報複,小人嘴臉暴露無遺,他也真是天不怕地不怕,就不害怕報應。張璁對王陽明是有好感的,如果不是楊一清處處阻撓,他早就把王陽明拉進內閣了。朝中支持王陽明的聲音依然很強勁。但有一個人的意見,卻能起到一錘定音的作用,他要說王陽明不好,別人都不敢怎麼反對。
這個人就是當年希望王陽明入閣,後來卻不放心以至不喜歡王陽明的嘉靖皇帝。按照習慣,重要大臣去世了都要追封諡號,可嘉靖是怎麼對待這位挽救了大明王朝的絕世大儒呢?
他首先剝奪了王陽明的新建伯爵位,讓王家後代成為平民。然後,又把王陽明的心學定為偽學,禁止傳播。年少輕狂的嘉靖,以為自己的措施雷厲風行,可以在曆史上留下精彩一筆,卻不想自己永遠被釘在了曆史的恥辱柱上。
王陽明雖然已經不在人間,他的學說也被嘉靖皇帝禁止傳播,但朝廷內外有這麼多王陽明的生前好友,大江南北更有無數陽明弟子,想完全禁止這個思想流派的傳播,簡直比禁止男人追求女人還困難。
嘉靖十年(1531),身為禮部尚書的方獻夫,公然在北京聯合四十多名官員和翰林學士,公開講授陽明心學。朝廷對此事不了了之。
嘉靖十三年(1534),王陽明的兩位優秀弟子鄒守益與歐陽德,擔任南北兩京國子監的領袖,他們知法犯法,頂風作案,無所畏懼地公開鼓吹心學。
嘉靖二十七年(1548),身為大學士的徐階,在北京靈濟宮和上千陽明弟子討論心學。
朱厚熜是明朝在位時間第二長的皇帝,僅次於他的孫子萬曆。嘉靖四十五年(1566),兒子朱載垕繼位,改第二年年號為隆慶。
而就是在隆慶元年,王陽明就被追封為新建侯,諡號“文成”。兒子隆慶這麼著急給王陽明平反,無疑是抽向老子嘉靖的一記響亮耳光。
在券文中,隆慶皇帝繼續狠抽老爹的耳光:“兩間正氣,一代偉人,具撥亂反正之才,展救民安民之略,功高不賞,朕甚憫焉!因念勳賢,重申盟誓。”
值得一提的是,漢朝的張良和明初的劉基,也有同樣的諡號。
隆慶的兒子萬曆上台之後,張居正擔任首輔長達十年,作為江右學派弟子徐階的學生,張居正骨子裏接受了陽明思想,現實中卻堅持不懈地打擊陽明弟子。而他剛一死,繼任的首輔申時行,卻完全站在了王陽明一邊。
萬曆十二年(1584),也就是張居正死後兩年,在申時行的堅持之下,王陽明和陳獻章兩位心學大師,被隆重地請進孔廟從祀。這時,距王陽明去世,隻過去了半個世紀,王陽明九泉之下有知,無疑也會非常開心。他十二歲時立下的誌願,這時候已經被朝廷正式承認了。但他不會想到的是,自己死後,後世子孫卻那樣不爭氣。
糾紛不息,智慧無法傳承
王陽明已經不在人間,但他的後代,卻為了一個爵位而爭執不休。
王陽明四十四歲的那一年,他對諸氏生孩子已經不抱希望了。父親王華做主,將弟弟王守信的兒子正憲過繼給他。這本來是好事,誰想卻給自己的後代引來了大麻煩。
十年之後,諸氏告別了人間。第二年初,王陽明和張氏結婚。當年十一月,他神奇般地老來得子,張氏為他生了正聰。孩子不滿十個月,還不會開口叫父親的時候,王陽明就接到聖旨,遠赴廣西平叛。
第二年的十一月底,他病逝在返鄉的船上。沒能和親生骨肉見最後一麵。父子之間也沒有過任何交流,這不能不說是一件憾事。王陽明給孩子取名正聰,當然希望他能夠聰明,可非常遺憾的是,孩子沒有繼承半點父親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