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曾經在曆山耕種,在雷澤捕魚,在河濱做陶器,作什器於壽丘,就時在負夏。舜父瞽叟頑,母嚚,弟象傲,皆欲殺舜。舜順適不失子道,兄弟孝慈。欲殺,不可得;即求,嚐在側。
舜年二十以孝聞。三十而帝堯問可用者,四嶽鹹薦虞舜,曰可。於是堯乃以二女妻舜以觀其內,使九男與處以觀其外。舜居媯汭,內行彌謹。堯二女不敢以貴驕事舜親戚,甚有婦道。堯九男皆益篤。舜耕曆山,曆山之人皆讓畔;漁雷澤,雷澤上人皆讓居;陶河濱,河濱器皆不苦窳。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堯乃賜舜絺衣,與琴,為築倉廩,予牛羊。瞽叟尚複欲殺之,使舜上塗廩,瞽叟從下縱火焚廩。舜乃以兩笠自捍而下,去,得不死。後瞽叟又使舜穿井,舜穿井為匿空旁出。舜既入深,瞽叟與象共下土實井,舜從匿空出,去。瞽叟、象喜,以舜為已死。象說,“本謀者象。”象與其父母分,於是說,“舜妻堯二女,與琴,象取之。牛羊倉廩予父母。”象乃止舜宮居,鼓其琴。舜往見之。象鄂不懌,說,“我思舜正鬱陶!“舜說,“然,爾其庶矣!“舜複事瞽叟愛弟彌謹。於是堯乃試舜五典百官,皆治。
舜即位後,將堯時的部落聯盟議事會改革為貴族議事機構。堯議事會成員有禹、皋陶、契、後稷、伯夷、夔、龍、倕、益、彭祖等,彼此之間無具體分工。舜根據各人所長,分別委以不同職務:禹擔任司空,主平水土;後稷主持農業,播種百穀;契為司徙,掌管教化;皋陶為司法官,掌刑;倕為共工,主管手工業;益為虞官,掌山林原隰的草木鳥獸;伯夷為秩宗,主管祭祀典禮;夔為曲樂,負責教育貴族子弟;龍為納言,專門傳達舜的命令和轉達下情。舜還規定,每三年考核一次官員的政績,有成績者加以提拔,不稱職者予以撤換。舜設官分職,使官員職守分明,辦事效率提高,百業由此興旺。
屆時黃河時常泛濫,為了防止大水複發,大禹將平日用來測量水深的標竿,結合密法神力煉製,終於練成一根定海神針,其大小可以隨意變化,分鎮四海之內,使海水不能倒流入江河,由於禹治水有功,帝舜在隆重的祭祀儀式上,將一塊黑色的玉圭賜給禹,用來表彰他的功績,並切屆時向天地萬民宣告天下大治,不久,又加封禹為伯,以夏地作為他的封國,這時禹在天下的威望已經達到頂點,帝舜覺得時機也快成熟,在他在位位三十三年時,正式將禹推薦給上天,把天子位禪讓給禹。十七年以後,舜在南巡中離去神遊,在諸侯的擁戴下,禹正式坐上天子之位,把安邑為都城,立國號為夏,分封丹朱於唐,分封商均於虞。改定曆日,以建寅之月為正月。
禹特別重視恩威並濟,加強教化。西部有個部族叫有扈氏,好戰而不願服夏。禹采取一邊用兵征服,一邊用德政教化的策略,收到良好效果,使有扈氏終於臣服於夏。東南地區古稱“九夷”,即九個較大的部落。禹為加強對其統治,幾次出巡該地區,傳播中原文化和禮教,受到當地百姓尊敬和禮遇。他沿途向當地人詢問習俗,鼓勵農耕,告其農時,播種五穀,教化部族酋長們講禮儀,知法度,不以強淩弱,和睦相處。同時又宣布,若有不聽教化者,要以兵征討,決不客氣。當時,古越部落酋長防風氏,總想獨霸一方,自稱越人各部落之長,不聽禹的命令。禹在苗山大會上當眾命令將他處死,並暴屍三天。各地諸侯、方伯深知再不敢冒犯禹王。那些沒有參加朝見禹王的氏族部落聽說此事,也紛紛向夏王朝進貢稱臣。
由於禹是活動在崇山一帶的夏部落的首領,故被稱為夏後氏,禹還規定:都城以外五百裏的地區叫甸服,再外五百裏叫侯服,再外五百裏叫綏服,再外五百裏叫要服,最外五百裏叫荒服。甸、侯、綏三服,進納不同的物品或負擔不同的勞務。要服,不納物服役,隻要求接受管教、遵守法製政令。荒服,則根據其習俗進行管理,不強製推行中朝政教。
成為人主的禹更加勤奮地為萬民謀利,誠懇地招攬士人,廣泛地聽取民眾的意見。有一次,他出門看見一個罪人,竟下車問候並哭了起來。隨從說:“罪人幹了壞事,你何必可憐他!“帝禹說:“堯舜的時候,人們都和堯舜同心同德。現在我當天子,人心卻各不相同,我怎能不痛心?“儀狄造了些酒,帝禹喝了以後感到味道很醇美,就給儀狄下命令,要他停止造酒,說:“後代一定會有因為酒而亡國的。”
禹繼位不久,就推舉皋陶當繼承人,並讓他全權處理政務。在皋陶不幸逝世以後又推舉伯益為繼承人,負責政務。帝禹在位第十年南巡。過江時,一條黃龍遊來,拱起大船,船上的人很害怕。帝禹仰天歎息道:“我受命於天。活著靠上天的佐助,死了要回到天上去。你們何必為這一條龍擔憂?“龍聽到這一席話,搖搖尾巴,低下頭就不見了。帝禹到塗山,在那裏大會天下諸侯,獻上玉帛前來朝見的諸侯竟達萬名之眾。
數十年後,大禹年老,禪讓帝位於伯益。但是大禹之子啟也是一位能力出眾之人,大禹尚在之時,啟就團結了一大批的臣子在自己身邊。等到大禹傳位與伯益,身死之後,啟在自己手下的幫助下,突然襲擊了鈞台,殺死了伯益,自立為王,建立的中國曆史上第一個部落王朝。從此以後,禪讓製度被廢除,取而代之的是王位的世襲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