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袁亦稱夏後氏袁是我國奴隸社會的建立時期袁夏朝的建立標誌著世襲製代替了禪讓製,從而開始了家天下”。大約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國曆史上第一個奴隸製王朝——夏朝。夏朝初居於今河南西部及山西南部一帶,伊水、洛水之間是其活動中心。隨著其勢力的逐漸擴大,包括今山西、河南、河北、山東等地,先後建都於陽城今河南登封東)、斟鄩今登封西北)、安邑今山西夏縣北)、帝丘今河南濮陽西南)等地。為了維護奴隸主階級的統治,夏朝已有軍隊、監獄、刑法等。農作物從考古資料看,已能種植黍、稷、麻、粟、稻等。手工業已能用黍造酒,製陶業已發展起來,青銅鑄造和造車在夏朝前已經開始。大約公元前1600年,商湯起兵滅夏。夏禹建國到夏桀亡國,共傳十四代有十七王,共471年。
“中國”一詞的由來
“中國”一詞,在我國古代文獻中早已出現,但含義不一。它曾專指帝王所在的國都。《詩經·大雅·民勞》野惠此中國,以綏四方。’《孟子·公孫醜》院我欲中國而授孟於室。’《毛傳》院中國,京師也。”另一個含義,是指古代華夏族、漢族居住的地區。《詩經·小雅·六月序)野《小雅》盡廢,則四夷交侵,中國微矣。’《史記·楚世家》院熊渠曰耶我蠻夷也,不與中國之號諡爺。”華夏族多在黃河南北建部,並不斷擴大活動範圍,因而稱黃河中下遊為中國”,與中土”、中州”‘、‘中夏”‘、‘中原”含義相同。後來,不屬於黃河流域的地區也都稱為中國。19世紀以後,中國則指我國的全部領土、領海,與古義的中國”不同。
鯀治水失敗
鯀治水失敗是大禹治水的前奏。鯀是黃帝的後裔,其祖先由西北方戎人地區遷到伊水和洛水流域今河南西部)定居,堯時鯀為夏部落酋長,堯封他於崇今河南嵩山附近),為崇伯,賜姓姒。當洪水泛濫時,鯀被酋長們推薦治水,鯀認為共工治水失敗是因為堵得太低,未能阻住流水,因而他繼續采用築堤圍堵的方法使洪水歸流,但是鯀的方法不但沒有把洪水堵住,反而使洪水更加泛濫。這時,堯讓位給舜,舜是華夏部落的領袖,舜見鯀治水九年未成功,反而使人民不能安居而繼續遭受損失,於是把鯀流放到羽山:今江蘇贛榆縣),後來又將他誅殺。
大禹治水
大禹治水是我國曆史上最早治水成功的典範。禹是鯀的兒子,堯時被封為夏伯,18歲時娶塗山氏女女嬌為妻,自此,與塗山氏部落結為婚姻聯盟。20歲時,禹負責治水,他深知要完成這一事業,非一人之力所能辦到,因而他向舜提出請求,邀請契商族始族)、後稷周族始族)協助他治理洪水,後又邀請伯益秦國先族)共同治水。禹治水與其父鯀治水方法不同,因勢利導排除四出橫流的洪水,治水和治理農田結合,在可以耕種的地方,開出田間溝洫,用小水溝既能排除積水導入江河,同時能通水灌溉。相傳禹一心為公,治水13年,曾經三過家門而不入。由於禹治水成功,發展了生產,得到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博得眾多部落酋長的擁戴,所以禹能比較順利地取得最高統治地位,被擁戴為夏後氏”,成為諸夏之族最高的君長,最終確立王權。
禹伐二苗
禹伐三苗是夏王朝誕生前禹加強統治的征伐行動。三苗是活動在長江中遊以南的勢力最強大的一個部落聯盟,在堯、舜、禹做部落聯盟領袖期間,曾與三苗部落進行了長達一百多年的爭奪戰。三苗先族是帝鴻氏,他的一個不成才的兒子叫渾敦四凶族之一),是苗族最有勢力的一個酋長,在堯時被流放到嵩山,後南遷,主要活動範圍據《史記·五帝本紀》記載)在江淮、荊州一帶。禹在確立王權過程中征伐三苗,禹率領眾多邦國君長,並以奉行天命自居,率五千人的主力南下,沿途又聯合當地一些氏族、部落的兵力,直抵三苗根據地一江漢流域。戰鬥一開始三苗酋長被射死。經過激戰,三苗被打敗,紛紛四散逃跑,有的向丹、漢以南或其他崇山峻嶺逃去,有的就地與諸夏之族融合,有的被擄掠為奴隸。現在南方一帶的苗族,其祖先就是三苗。征伐三苗的勝利後,四方歸順,禹開始稱王。
塗山之會
塗山之會是禹為了鞏固王權在淮水中遊的塗山舉行的諸侯會盟。禹在確立王權後,就在崇部落所在地一一嵩山之陽建立了陽城今河南登封縣郜城鎮)作為都城,後又遷往陽翟今河南禹縣)。禹為了鞏固王權,安撫華夏各部落,以天子名義巡視東南,當禹到淮水東南的塗山《安徽蚌埠西懷遠縣境內),各方首領來向禹朝貢,行臣服之禮,這些首領成為王朝統治下的諸侯,即為塗山之會。塗山之會是禹向四方宣告夏王朝建立的一個標誌。公元前2070年,我國曆史上第一個奴隸製王朝一一夏朝誕生了。為了紀念這次盛會,禹將各方首領獻來的青銅鑄了九個青銅鼎。鼎是夏王朝鎮國之寶,象征著統一天下九州萬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