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試圖通過對日本漢詩的總體檢閱,係統研究中國古典詩歌在東瀛的衍生與流變,在更浩瀚的學術時空中觀照中國古典詩歌的深遠影響。全書不僅以宏通的視野考察了覆蓋東亞地區的漢字文化圈,全方位地展示了中國文化東漸的渠道與方式,探討了中國古典詩歌得以衍生於東瀛的曆史原因,而且細致入微地辨析了日本漢詩的發展階段及其階段性特征,清晰地勾勒出其盛衰起伏、遞嬗演變的軌跡。此外,本書還在較深的層麵上透視了日本漢詩與中國古典詩歌之間的淵源關係,並進而揭示了時代風會、生活環境、審美情趣、民族心理、文化傳統等因素在詩歌傳播與接受過程中的多元綜合作用。

本書由以下內容構成:

【第一章緒論:從域內走向海外——中國古典詩歌研究的曆史使命】

本章通過對既往的文學史研究的審視與反思,提出:文學史研究在由微觀走向宏觀、單一走向多元後,有必要從域內走向海外。

作者認為:文學史研究應當時空合一、縱橫交錯——“縱”能思貫古今,勾勒出文學興衰因革的軌跡;“橫”能視通中外,映現出文學源流正變的脈絡。這就必須站在曆史與現實的交彙處,將視野拓展到曾經覆蓋東亞地區的漢字文化圈,將衍生於演變於其中的海外漢文學,尤其是蔚然可觀的海外漢詩視為中國文學的重要分支,納入文學史研究的範疇。

作者指出:隻有努力開拓海外漢文學這一新的研究領域,才有可能擴大既有的研究半徑,在更廣闊的範圍內對中國文學、包括中國古典詩歌進行總體把握和全麵觀照。同時,隨著這一新的研究領域的拓展,對產生於華夏本土的中國古典詩歌的認知將可的到進一步的深化。這就是說,研究海外漢詩,不僅可以張大文學史研究的廣度,而且可以拓進文學史研究的深度。

作者強調:當我們的研究視野從域內拓展到海外後,作為中國古典詩歌在海外的最佳衍生地,東瀛自然率先成為我們考察與探討的對象。探討東瀛漢詩形成與發展的原因,考察東瀛漢詩盛衰起伏、遞嬗演變的軌跡,並進而剖析東瀛漢詩與中國古典詩歌之間的淵源關係,對於推動整個海外漢文學研究,無疑具有示範和典型意義。當我們剛剛涉足海外漢詩這一新的研究畛域時,將探求的目光暫時鎖定於東瀛亦即日本,應當是明智的選擇。

【第一章 中國文化的東漸與日本漢詩的發軔】

本章以“中國文化東漸的時空隧道與日本漢詩的生成”、“中國文化東漸的多元形態與日本漢詩的發展”、“中國文化製導下的東瀛文化政策與日本漢詩的推進”為目,考察了中國文化與東瀛漢詩的“雙邊關係”,評述了前者對後者的製約與影響。

作者認為:日本漢詩的形成,是中國文化東漸的結果;正是由於中國文化的東漸,漢詩才得以在扶桑之國落地生根和揚芳吐蕊。不僅如此,日本漢詩形成以後,也始終自覺或不自覺地接受中國文化的製約與影響。可以說,日本漢詩之所以能在蜿蜒中發展、迂回中演進,贏得與和歌平分秋色的局麵,並一度占據文壇的統治地位,是以中日兩國之間日益頻繁的文化交流為必要條件的。

作者還指出:日本漢詩的形成與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得力於曆代天皇製定的文化政策以及他們對漢詩創作的崇尚與獎掖,而由這些文化政策、這種崇尚與獎掖,同樣可以觀照不斷東漸的中國文化的潛移默化的影響。

【第二章 東瀛漢詩的曆史流程及嬗變軌跡】

本章采用“散點透視”的方式,通過對產生於四個不同時期的日本漢詩總集(即《懷風藻》、“敕撰三集”、《本朝麗藻》、《本朝無題詩》)的觀照與評說,初步勾勒出東瀛漢詩發展演變的基本線索。

作者認為:正如巡視中國古典詩歌的發展曆程,不能不首先矚目於孔子刪定的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並以它為起點來展開追蹤與掃描一樣,考察日本漢詩遞嬗演變的曆史,也不能不首先聚焦於日本最早的漢詩總集《懷風藻》,並以之作為觀照與探索的起點。《懷風藻》在編次方麵有著自己的鮮明特色。但侍宴應製之作的連篇累牘,卻表明當時的漢詩創作在很大程度上出於娛情遣興的需要。相形之下,模山範水之作似乎乏善可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