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1919—1937年(新文化運動至全麵抗戰)(1 / 3)

五四運動

1919年5月4日,北京爆發了學生群眾的反帝愛國運動。

從1919年初開始,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勝國在法國巴黎召開和平會議,討論處理戰後的世界問題。中國政府代表在全國輿論的壓力下,提出了收回山東主權、取消“二十一條”不平等條約等正當要求。4月下旬,和會在各帝國主義國家的操縱下,悍然決定把戰前德國在山東的一切權益交給日本。這個消息在中國人民中、首先是在知識界和學生中激起了強烈的憤慨。5月4日,北京13所大中專學校學生3000餘人在天安門集合,示威遊行,主張拒絕在和約上簽字,要求懲辦北洋軍閥政府的親日派官僚曹汝霖、章宗祥、陸宗輿。北洋軍閥政府出動軍警,逮捕示威群眾32人。5月5日,北京學生總罷課,並通電全國,各地學生紛紛罷課響應。6月3日、4日,北京學生講演團分赴全市各主要街道演講,北洋軍閥政府再次派出軍警、馬隊進行鎮壓,逮捕大批愛國學生,更加激起全國各界的義憤。工人階級、小資產階級、民族資產階級也開始加入運動。從6月5日起,上海工人罷工,支援學生的反帝愛國鬥爭,參加罷工的產業工人有六七萬人。上海商人舉行罷市。滬寧鐵路和滬杭鐵路工人,京漢鐵路的長辛店工人,京奉鐵路的唐山工人相繼罷工。漢口、長沙、蕪湖、南京、濟南等地都有工人罷工。旅法華工也參加了拒簽和約的鬥爭。對於以工人為主體的群眾鬥爭的迅猛發展,帝國主義者和軍閥政府感到恐慌。北洋軍閥政府在6月間被迫釋放被捕學生,免除曹、章、陸的職務。6月28日,在全國各界群眾和旅法華工、留學生及華僑的強大鬥爭壓力下,中國代表拒絕在巴黎和約上簽字。五四運動取得重大勝利。

經過五四愛國運動,以李大釗、陳獨秀、毛澤東、周恩來、鄧中夏等為代表的初步具有共產主義思想的革命知識分子,認識到無產階級的曆史使命和強大的力量,他們到工人群眾中宣傳馬克思主義和進行組織工作,開始把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工人運動結合起來。五四運動在思想上和幹部上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做好了準備。

共產主義小組

1920年8月,在中國工業和工人運動中心的上海,建立了中國第一個共產黨早期組織,並成為創建全國統一的無產階級政黨的活動中心。從1920年秋到1921年春,北京、武漢、長沙、濟南、廣州等地陸續成立了共產黨早期組織(這些組織的名稱不一,有的叫“共產黨”,有的叫“共產黨支部”或“共產黨小組”,都是組成統一的中國共產黨的地方組織,後來被通稱為“共產主義小組”)。在日本和法國的中國留學生和僑民中也建立了這樣的小組。

各地共產主義小組建立以後,開展了多方麵的革命活動。為了廣泛傳播馬克思列寧主義,統一建黨思想,1920年9月,上海發起組把《新青年》雜誌(從八卷一號開始)改為黨的公開刊物;同年11月,又創辦了《共產黨》月刊,在全國主要城市秘密發行,這是中國共產黨曆史上第一個黨刊。新青年出版社還翻譯出版了《共產黨宣言》、《國家與革命》等馬克思列寧主義經典著作,以及多種宣傳馬克思主義的通俗小冊子。各地共產主義小組又創辦了一批麵向工人的通俗刊物,在上海有《勞動界》,北京有《勞動音》和《工人月刊》,濟南有《濟南勞動月刊》,廣州有《勞動者》等,對工人進行階級意識的啟蒙教育。在此基礎上,各地共產主義小組積極深入工人群眾,舉辦工人夜校,建立工會組織,開展工人運動,進一步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同工人運動的結合。各地還建立了社會主義青年團,發展了一批團員,青年團成為黨的有力助手和後備軍。這樣,正式成立中國共產黨的條件就基本具備了。

黨的一大

1921年3月,在俄共遠東局和共產國際的建議和支持下,召開了各共產主義小組的代表會議,發表了關於黨的宗旨和原則的宣言,並製定了臨時性的綱領,確立了黨的工作機構和工作計劃,表明了黨組織對社會主義青年團、工會、行會、文化教育團體和軍隊的態度。這次會議為黨的成立作了必要的準備。維經斯基回國不久,1921年6月,共產國際派馬林等到上海。他們建議召開黨的全國代表大會,正式成立中國共產黨。上海黨的發起組在李達的主持下進行了全國代表大會的籌備工作,並向各地的黨組織寫信發出通知,要求各地選派兩名代表出席大會。來自北京、漢口、廣州、長沙、濟南和日本的各地代表7月23日全部到達上海。

1921年7月23日至8月初,在上海召開了中國共產黨的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大會通過了中國共產黨的第一個綱領和決議。綱領規定:黨的名稱是“中國共產黨”;黨的性質是無產階級政黨;黨的奮鬥目標是推翻資產階級,廢除資本所有製,建立無產階級專政,實現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黨的基本任務是從事工人運動的各項活動,加強對工會和工人運動的研究與領導。大會選舉產生黨的領導機構——中央局,陳獨秀為書記,張國燾負責組織,李達負責宣傳。

黨的一大宣告了中國共產黨的正式成立。從此,中國誕生了完全新式的、以共產主義為目的、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為行動指南的、統一的無產階級政黨。中國共產黨的成立,給災難深重的中國人民帶來了光明和希望,給中國革命指明了方向。

中國工人運動第一次高潮

中國共產黨成立後,把領導工人運動作為主要工作。1921年8月在上海成立了領導全國工人運動的公開機構——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並在北京、武漢、長沙、廣州、濟南建立了分部。勞動組合書記部還創辦刊物,開辦補習學校,派黨員深入到工人群眾當中去,宣傳馬克思主義,啟發工人覺悟。在它的領導下,1922年1月至1923年2月,全國興起了第一次工人運動高潮。1922年1月,香港海員為增加工資舉行大罷工,前後持續時間約4個月,迫使港英當局屈服。它是中國工人階級第一次直接與帝國主義勢力進行有組織的較量,罷工的勝利增強了工人階級鬥爭的勇氣,推動了全國工人運動的發展。1922年9月,安源路礦17000餘人,在劉少奇、李立三的直接領導下,為保障自身權利,改良生活待遇舉行大罷工,迫使路礦當局承認了工人提出的大部分條件,最終取得了勝利。1923年2月4日,京漢鐵路2萬多名工人舉行總罷工,遭到帝國主義和反動軍閥的殘酷鎮壓。工人運動由此轉入低潮。第一次工人運動高潮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進行的,它顯示了黨的組織發動能力,顯示了中國工人階級的鬥爭力量。但是,它也清楚地告訴中國共產黨人,中國革命僅靠無產階級,不進行武裝鬥爭是不可能取得最終的成功的。

國民黨一大和第一次國共合作的建立

1924年1月20日至30日,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廣州舉行,孫中山主持了大會。這次大會是在共產國際和中國共產黨的幫助下召開的。到會的165名代表中,有共產黨人李大釗、毛澤東、譚平山、瞿秋白、林伯渠等23人。大會通過了《中國國民黨第一次代表大會宣言》,接受了中國共產黨提出的反帝反封建主張,重新解釋了三民主義,確定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新三民主義的內容和中國共產黨在民主革命階段的綱領基本相同,是兩黨合作的共同政治基礎。大會通過了《中國國民黨章程》,改組了國民黨,確認共產黨員和社會主義青年團員可以以個人資格參加國民黨,並變過去的個人集權製度為民主主義的集中製。大會選舉了有李大釗、譚平山、毛澤東、林伯渠、瞿秋白、張國燾等10名共產黨員參加的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這次大會完成了國民黨的改組工作,改組後的國民黨是工人、農民、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的民主革命聯盟,它是以共產黨和國民黨合作為基礎的革命統一戰線的組織形式。這次大會的召開標誌著第一次國共合作的正式形成和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的正式開始。

五卅運動

國共合作之後,中國共產黨繼續領導全國的工人和群眾運動。1925年5月1日,中華全國總工會在廣州正式成立,共產黨人林偉民、劉少奇分別當選為正、副委員長。5月15日,上海內外棉廠發生了日本資本家槍殺中國工人顧正紅的事件。中共中央為此多次召開會議,研究對策,決定發動學生、工人在30日到租界內舉行大規模的反帝示威活動。30日,正當工人、學生在街頭演講、示威的時候,租界的英國巡捕突然在南京路上向密集的群眾開槍,打死學生、工人13人,傷者無數。以後在上海和其他地方又連續發生了英、日軍警殺害中國群眾的事件。這些血案激起了上海乃至全國民眾的憤怒。6月11日,上海舉行了20多萬人參加的群眾集會。全國各地有1700多萬人參加了這次反帝運動。這一運動擴大了共產黨在全國的影響,黨的隊伍一年內增加了十倍。五卅運動又直接推動了曆時16個月的省港大罷工的興起。這次大罷工對大革命高潮的形成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北伐戰爭

1926年至1927年間,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和國民黨的共同組織領導下進行了反對帝國主義和北洋軍閥的革命戰爭。為了徹底推翻北洋軍閥的反動統治,1926年7月,國民革命軍約10萬人從廣東分三路正式出師北伐,蔣介石任總司令。以共產黨員和共青團員為骨幹的第四軍葉挺獨立團,擔任北伐先遣隊,他們英勇善戰,獲得了“鐵軍”的光榮稱號。在我黨的領導下,廣大工農群眾對北伐戰爭給予了強有力的支援,使國民革命軍迅速地向前推進。西路軍解放了湖南,攻克了湖北武漢;中路軍解放了江西;東路軍解放了福建。1927年初,北伐軍先後擊潰北洋軍閥吳佩孚、孫傳芳等軍隊的主力,占領了半個中國,取得了偉大的勝利。但是,正當北伐軍向前發展的緊要關頭,蔣介石、汪精衛等國民黨右派勢力在帝國主義支持下先後在上海和武漢發動“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政變。同時,由於陳獨秀右傾投降主義錯誤的影響,黨沒有能夠采取應付突發事變的正確措施。結果,蔣介石反動集團竊取了革命果實,建立了新的軍閥統治,轟轟烈烈的北伐戰爭以失敗告終。

上海工人三次武裝起義

上海工人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為配合北伐戰爭,推翻北洋軍閥統治而舉行的三次起義。第一次為1926年10月23日至24日。10月16日,浙江省長夏超宣布脫離孫傳芳獨立,並向上海進攻。國民黨上海政治分會主席鈕永建聯合一部分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和一部分流氓,準備暴動,響應夏超。中國共產黨決定與鈕永建合作,發動起義。由羅亦農、趙世炎擔任總指揮。23日,上海總工會下令工人舉行起義。由於夏超為孫傳芳所敗,工人戰鬥力量較弱小,僅有130名武裝工人和2000名沒有武裝的戰鬥隊伍,準備不充分,起義遭到失敗。24日晨,中共上海領導機關下令停止起義。第二次為1927年2月22日。2月18日,北伐軍進占嘉興,孫傳芳準備從上海退卻,由張宗昌的直魯聯軍前來接防,上海政局不穩。中共江浙區委決定舉行第二次武裝起義。18日晚,上海總工會發出總同盟罷工令,並發表罷工宣言,提出政治經濟要求17條。19日大罷工開始。參加罷工人數達到36萬。21日晚,工人開始奪取軍警武裝,同敵人展開局部戰鬥。22日,總同盟罷工轉為武裝起義。但由於敵我力量懸殊,蔣介石又下令北伐軍停止進攻上海,起義處於孤立無援境地,再次失敗。第三次發動於1927年3月21日。第二次起義失敗後,周恩來來到上海,以中共軍委書記兼江浙區委軍委書記身份領導和組織了第三次武裝起義。他和江浙區委負責人羅亦農、趙世炎及上海總工會委員長汪壽華等一起,總結了前兩次起義的經驗教訓,做了充分準備。組織了5000名工人武裝糾察隊,在城市貧民和小資產階級群眾中進行廣泛的政治工作,對敵人軍事部署進行詳細偵察,製定了統一指揮,分區作戰的起義計劃。起義前10天,發動鐵路工人舉行大罷工,破壞張宗昌運兵上海的計劃,切斷敵人對上海的援助。3月21日,北伐軍抵達上海郊區龍華鎮,張宗昌直魯聯軍接替孫傳芳駐防上海,立足未穩。中共浙江區委和上海總工會決定立即舉行第三次武裝起義。21日中午上海80萬工人舉行總罷工,接著轉為武裝起義,向直魯聯軍發起全麵進攻。這時,進抵上海近郊龍華的北伐軍東路總指揮白崇禧,依照蔣介石的密令按兵不動,陰謀利用北洋軍閥削弱工人力量。上海工人經一天一夜激戰,於22日下午占領上海,取得了起義的勝利,並建立了上海特別市臨時政府,其中共產黨員在政府委員中占過半。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裝起義的勝利,充分顯示了工人階級的偉大力量,是中國革命史上光輝的一頁。

湖南農民運動

湖南農民運動是指在大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湖南農民開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鬥爭。1923年,中共湘區委員會就開始發動農民運動。到1926年7月初,農會會員很快增加到20萬人。1926年7~8月,北伐軍在湖南境內同北洋直係軍閥作戰時,得到戰區農民協會的大力支持。農民協會組織農民為北伐軍擔任偵探、向導、運輸、通訊等任務,並拿起梭鏢、鳥槍擔任遊擊或加入作戰。北伐軍進入湖北、江西戰場後,農民協會又大力發展組織,鞏固後方,開展打倒貪官汙吏,鏟除土豪劣紳的農村大革命。自北伐軍進入湖南後,農民協會由秘密狀態進入公開時期,農民運動迅猛發展起來。從1926年9月到1927年3月,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共派出約400名特派員,分赴各縣開展農運工作。1926年11月全省已有長沙、湘鄉、瀏陽、衡陽等28個縣建立了縣農協,會員人數達到136萬餘人。

1926年10月1日至13日,中共湖南區委召開第六次代表大會,討論農民運動的各種政策問題,製定了農民最低限度的政治、經濟及教育要求。政治要求包括農民有集會、結社、言論、出版、抗租的自由,有武裝自己的權利,製定農民保護法,鏟除貪官汙吏、土豪劣紳,縣政府改委員製、由人民選舉等12條;經濟要求包括減輕租額,絕對禁止重利盤剝,改良雇農待遇,不預征錢糧等24條;教育要求包括普及義務教育,由縣政府撥款辦理農民補習教育兩條。這些要求,實際上成為湖南農民運動高潮時期的鬥爭綱領。

1926年12月1日至28日,湖南省第一次農民代表大會在長沙舉行,標誌著湖南農民運動進入全盛時期。1927年1月,農會會員人數激增到200萬人。到同年4月,全省已有63個縣成立了縣農民協會,農會會員猛增到200萬人,參加革命鬥爭的農民達1000萬以上,湖南農民運動成為北伐戰爭時期全國農民運動的中心。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湖南農民掀起了轟轟烈烈的農村大革命。在政治上,他們打擊土豪劣紳,通過清算、罰款、遊鄉、逮捕、槍斃等形式,使地主豪紳的威風掃地,在許多地方形成了“一切權力歸農會”的新的政治局麵。他們還建立農民武裝,建立農民自衛軍,農民協會還組建了龐大的梭鏢隊。在經濟上,他們開展穀米限價、禁運、減租、減息、減稅、減押鬥爭。在社會製度改造上,他們衝擊一切封建宗法製度,如族權、夫權和神權,開展禁煙禁賭、剪發放足、解放婦女、改良婚喪儀式、興辦學校、破除迷信、清除匪患等活動,使農村出現一派嶄新氣象。

在湖南農村革命的高潮中,農民直接提出了最迫切的土地問題。1927年4月10日,國民黨湖南省黨部發表《告全省農民書》,號召農民在打倒土豪劣紳地主的同時,還要打倒其賴以生存的封建製度;在減租減息的同時,還要解決土地問題;農民應取得鄉村政權,組織農民自衛軍,以鎮壓土豪劣紳及一切反動派。5月13日,國民黨湖南省黨部召開縣市特區黨部代表聯席會議,討論農民土地問題。由於發生了馬日事變,湖南革命形勢轉入低潮,湖南各地的農民運動遭到摧殘,農民自衛軍也遭到鎮壓。大革命失敗後,湖南部分農民自衛軍參加了毛澤東領導的秋收起義。湖南農民運動的發展為土地革命和工農紅軍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中山艦事件

中山艦事件,是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新右派推行戴季陶主義,經過精心策劃,有組織、有計劃地打擊共產黨,同無產階級爭奪革命領導權的一次反革命軍事政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