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回 楊盛榮出走留後路(1 / 2)

PS:看《網遊之真實三國》背後的獨家故事,聽你們對小說的更多建議,關注起點中文網公眾號(微信添加朋友-添加公眾號-輸入qdread即可),悄悄告訴我吧!

此事關係重大,不能有任何的閃失,這不僅關係到雅文集團的發展,更是關乎楊家的未來,所以楊寧通知了其他七名董事來自己家中商談。楊家發展到如今,楊姓子弟已經有將近二百人,雅文集團的董事長便是楊家的家主,而董事便相當於長老。有人可能會有疑問,為什麼石慈文並非楊家人,卻可以占據楊家長老的位置,其實這其中還牽扯到一段不為人知的隱秘。

楊家,是一個傳承了超過千年的世家,世代居住在天水的甘穀縣,一直都是天水的第一世家。

北宋末年,楊家為了避禍曾舉族搬往南方,直到明初才重新搬回天水居住,楊家再次成為了天水的第一世家,而近些年才興盛的於家和石家,則變成了第二第三。

於家和石家和楊家這種傳承了近千年的世家是沒有辦法比的,這不光是指財力,更重要的是影響力。

不僅是在宋朝,包括元明清三朝,楊家雖然也衰敗過,但是它很快便能再次興盛起來。楊家有很多子弟都做過官,明清兩代更是出過三個宰相。不過到了清末,楊家才再次衰落下來,其實不光是楊家,於家和石家也都在衰落,沒辦法,這就是時代的變化,不過也正是從那時起,天水三大世家才更團結起來。

到了民國初年,石家家主的長子加入了南京的軍隊,而於家家主的長子則加入了延安的軍隊,至於楊家的家主楊毅德則什麼也沒有做,依然做著自己的生意。

後來抗日戰爭爆發,石家家主的三個兒子和大量子弟相繼戰死在戰場上,而於家人在延安的地位則日漸高漲。這時候,楊毅德的長子楊盛慶剛剛留學歸來,不久後楊盛慶也加入了南京,不過楊盛慶加入的不是軍隊,而是依靠楊家的影響力負責一些後勤工作,從此之後的楊家可以說是和南京緊緊的綁在了一起。

而在抗日戰爭即將勝利的前夕,楊家家主剛滿十八歲的幼子楊盛榮卻不顧父親的反對,甚至斷絕了父子關係,離家出走借助於家的關係也去了延安。

再後來內戰結束,楊家不少子弟也都戰死在戰場上,楊盛慶則回到老家偷偷帶著楊家絕大多數的財產去了台灣,楊家的成年男子不是戰死便是和楊盛慶一同前往了台灣。至於楊毅德則不肯離開家鄉,和楊毅德一起留下的除了楊家的婦女,還有十幾個未成年的孩子。

楊盛榮雖然和楊毅德斷絕了父子關係,但畢竟血濃於水,最終楊家剩下的人則因為楊盛榮和於家的關係逃過一劫。不過石家的人便沒有這麼幸運了,僅有一個早年被趕出家門的棄子與母親相依為命,這個棄子便是石慈文的爺爺,後來楊家和於家找到了這對母子,對她們多有接濟,才將石家僅剩的血脈保留了下來,如今石家早已不複當年,但是楊家和於家卻更盛往昔。

於家很早便入了延安,在延安的發展也很是順利,解放後於家更是有多人在軍中任高官,如今三代過去,於家最耀眼的於翔英更是當上了**的副主席。

而楊盛榮雖然也入了延安,但是畢竟他去的略晚,再加上楊家和他大哥楊盛慶的關係,所以楊盛榮始終無法受到重用。後來楊盛榮幹脆辭去天水市市長一職,專心做起了生意,楊家畢竟是傳承了千年的世家,與很多人關係深厚,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楊家的雅文集團已經成為全國四大集團之一。

而楊盛慶去了台灣之後也曾擔任三屆高官,而楊家其他子弟則遠不如他。直到後來楊盛慶得知父親去世的消息後因為無法奔喪而心中十分悲痛,這才蒙生退意,辭了官搬到了鄉下。不過楊盛慶畢竟帶走了楊家絕大多數的財物,所以楊家在台灣的日子過的倒也瀟灑,而後來楊盛慶的兒子也利用這些錢成立了一家楊氏集團,經營的倒也很好,再後來兩邊的關係得到了緩和再加上改革開放,楊氏集團與雅文集團多有合作,互相扶持,而到了今天,楊氏集團更是成為了台灣第一集團。

單單從表麵上看,如果是不了解真相的人,可能會覺得石家和楊家是因為站錯了隊才導致了這種結果,而楊家最終卻很幸運,因為叛逆的幼子而免過一劫。

但其實事實並非如此,楊家傳承至今已超過千年,也經曆過數代政權的更迭,楊家鼎盛時期全族有近五千人,而到了近代則分為楊盛慶和楊盛榮這兩支。長子楊盛慶這一支族人不過三十幾人,而幼子這一支族人人口倒是很多有一百多人,但大多都是婦人,真正的楊家子弟不過十幾人。可以說那是楊家最衰敗的一段時光,然而如今七十多年過去了,楊家則再次興盛起來,雖不及鼎盛時期,但是也相差不遠了。

為何經過這麼多磨難,楊家每一次都能逃過一劫然後再次興盛起來呢?其實原因很簡單,因為每一次戰亂的時候楊家都不會把所有的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裏。

其實這也是自古很多世家都會采用的避禍之道,世家人口眾多,即使一個世家全力支持一個勢力,但它還是會有一些子弟加入到其他勢力中,而一旦自己支持的勢力輸了,那麼加入其他勢力的子弟還可以活下來,最少整個家族不會斷絕,而家族能否再次成為興盛起來,那就要看加入其他勢力的那個子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