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彼此妥協
所謂妥協,是指雙方在協商、交換觀點的基礎上找到問題點,協商解決問題的方案。如,兩個部門的領導一起,把麵對的問題分析清楚,然後一起尋找解決辦法。這個時候,最忌諱的就是把分清是誰的責任放在首位。誰負責任都可以,關鍵是拿出解決問題的態度,比如:“事情已經發生了,是誰的責任咱們後議,重要的是趕緊解決問題,讓咱們兩個部門在公司都有麵子。”
無論是誰的責任,雙方都應先考慮怎樣漂亮地完成工作,再去討論如何避免以後再出現類似問題。這種建立同盟的溝通方式,才是快速解決問題的最佳途徑。
4.借助上級領導
如果部門糾紛無法界定,衝突雙方可能陷入僵持狀態,這時要想解決衝突,可以由高一級領導或權威人士出麵,在調查研究後用仲裁的方式判斷孰是孰非。比如,當對糾紛雙方很難在短時間內做出對錯判斷,但又急需解決問題時,就可以采用這種方式。否則,長期爭執不下的部門糾紛會挫傷公司職員的士氣,加深部門之間的矛盾,影響企業內部團結。
借個人而已,激動什麼
工作中出現跨部門人員需求,這本是一件再正常不過的事,但在實際工作中,這最容易成為引發管理者之間矛盾與糾紛的要因。並不是誰小氣,也不是哪個部門領導斤斤計較,而是在協調處理這種需求時,雙方沒有采取正確的溝通方式。
會議室裏,靳佑佳拉著業務部的幾位得力幹將加班,為了趕“十·一”的促銷活動宣傳方案,大家都忙活一周了,可是出的點子都感覺缺少誘惑力。
累得眼睛泛紅的下屬A歪在椅子上發呆,已經沒了底氣的下屬B幹脆閉上了眼睛,下屬C捂著肚子叫喚餓了。看看大家,下屬D對祁玲玲說:“經理,我們都不是做市場宣傳的專業人才,讓我們嗎客戶沒問題,讓我們出宣傳點子真有點難為人。這事市場部在行,你幹嘛不讓他們跟咱們一塊討論呢?”
靳佑佳一琢磨,嘿,這個主意不錯。拉上市場部的策劃一起商量,最後落實起來也會更容易一些。於是說,明天早晨十點接著討論,散會!
第二天一進公司,靳佑佳就直奔市場部,看設計大劉剛好在,就問他:“你現在忙嗎?”
“靳經理,不忙,有事嗎?”
“我們業務部在討論‘十·一’營銷方案呢,你過來幫著出出主意,你是專業的,主意一定多。”
“我們經理沒來呢,要不等她來了,跟她說一聲我再過去?”大劉有點猶豫。
靳佑佳一扯他的袖子:“行了,我和你們張經理是老戰友了,沒那麼多事。走吧,用不了你幾分鍾。”
大劉為難地嘟囔著,可又不敢和她擰著勁兒,隻好拖著腳步跟去。
會議室裏幾個人正熱烈地討論著,張經理敲門進來,看看大劉在最裏頭坐著,張嘴說道:“大劉,你怎麼跑人家部門來了?什麼時候轉崗的,怎麼沒人通知我呀?”
“經理,哎喲,經理!我,我沒有,我……”
“嗨,老張,我們在討論“十·一”的方案,都是外行弄不好。這不,就請大劉來幫忙了。”靳佑佳樂嗬嗬地對張經理說,“再有半個小時準完,到時候就還人。”
“靳經理,我不是不給你人用,實在是已經給他安排了更重要的事。您看這樣好嗎?以後用人跟我打聲招呼,我好安排開時間,要不我還以為他沒來上班呢!”張經理的話不軟不硬。
看著大劉跟在張經理後麵出門,靳佑佳用力地拍著桌子:“至於嗎?還老戰友呢!就借你個人,才幾分鍾呀!還給臉色看,激動什麼!真是的,看你以後需要我幫忙的時候我怎麼對你!”
看兩位經理的架勢,大家都知道這倆人已經杠上了。
當工作中需要跨部門協調時,管理者不能正好和哪個部門相關就理所當然地跑過去借人,也不能以為對方領導跟你關係很好,就以友情的名義隨意使喚人家的下屬,動不動就找上級給協調更不辦法。就像故事中的靳佑佳,自認為跟張經理是老同事,就不打招呼自作主張地把人叫來。這樣做有可能將借調人員的工作進程打亂,也可能讓部門主管誤會這個員工沒在崗,自然會招致對方不滿。最重要的是,這麼做缺乏對其他部門主管應有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