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布將有恩於他的丁原殺死,完全是因為董卓的物質誘惑;後來殺董卓雖然是王允出的連環計,但如果不是他為美色又誘,王允也不會有可乘之機。對於那些以利益做為自我準則的人,根本沒有道德的界限。就好像是市場裏的商品——價高者得。
所以說,這樣的人一旦臭名遠播是不會得到信任的。因為他們沒有做人的最基本的道德觀念,而是純粹的利益關係。隻要有誘惑的出現,就有叛逆的可能。所以,呂布被曹操所擒想要投靠曹操時,一向重視人才的曹操都因為看到前車之鑒而將他殺死。沒有道德守則的人,誘惑對他來說就是致命傷。同樣,這樣的人對團隊來說也是致命傷。這種人就像一個危險品,隨時都有可能爆炸。
b)忠義贏天下
忠義是中華民族的高尚情操,也是對人很高的評價。而曆史上那些忠義之人,往往都是意誌堅定、坐懷不亂、能扛住誘惑的人。他們抱著“視錢財如糞土,忠義值千金”的觀念而流芳百世。文天祥的名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一個連死亡都不畏懼的人,更何況是那些功名利祿的身外之物呢?
忠義之人敢於犧牲和奉獻,同樣也有超強的意誌力。意誌力是心理素質的體現,麵對挫折、苦難、欲望總是能保持一顆平淡的心,不為其所動搖。而對於忠義而體現出來的意誌力還是以道德為準則的。當他們將忠義視為人生的最高格言後,必定用其一生去守候,哪怕要付出生命。對於各種誘惑,他們都置若罔聞;對於威脅,一笑置之。
凡是流芳千古的忠義之人,即便是改換門庭也並非因為誘惑。比如:黃忠。雖然他改換效忠之人,也不是劉備用高官厚祿來引誘他就範,而是因為劉備的真誠令他感動。所以說,忠義之人,把物質上的誘惑視為糞土,追求的是精神上的道德情操。
【案例】
一個看守城門的兵士在仔細地搜查過往行人的東西。突然他發現一個商人的馬車上有違禁品,於是示意他不準出城。那商人笑嗬嗬地說:“我懂!我懂!”於是塞給他一袋錢,可兵士將錢袋撥開,搖搖頭。“得,”商人說道,又加了一袋錢給兵士。兵士依舊搖頭不許。商人無法,隻又拿出一袋錢,說道:“幫幫忙。等這趟生意回來再重謝你。”
可令商人出乎意料的是,兵士居然還是搖頭。商人急了,說道:“你究竟要多少才滿足?”兵士回答說:“你的東西不符合規定,不能放行。”商人氣呼呼地說:“裝什麼裝,不就是嫌少嗎?我可認識你們主事的,你可別不識趣!”本以為可以嚇唬到他,沒想到這小子軟硬不吃。
商人無奈,隻得去找他那朋友,也就是兵士長。兵士長來到城門對他說:“你怎麼這麼軸?給你錢你就拿著。出了事也是我頂著。”失敗還是說:“規定上寫了,他的東西不能出城。”“你!”士兵長急了,說:“你要是再不給我讓開,你這差也別當了。”兵士繼續搖頭。兵士長火了,一腳把他踹開,正想大動幹戈時,被一名身手不凡的人救了下來。
後來眾人才知,這救人之人乃是微服私訪的欽差。得知此事後,兵士長受到了嚴辦,而小兵士卻榮升了。
【評析】
小兵士因為忠於自己的工作操守,無論商人的誘惑還是上司的威脅都不能使他就範。可謂信念無比堅定。這種人才是真正具有高尚情操的人。誘惑隻會使人墮落,堅定卻能讓人發出人性的光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