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焦慮比尼古丁更可怕(1)(1 / 3)

1.a)由焦慮所產生的畏難心理

在現代社會的重壓之下,人們難免產生焦慮情緒。但是,需要區別的就是焦慮的情緒並不等於焦慮症。焦慮症是一種心理疾病,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麵:第一,無緣無故的、沒有明確對象和內容的焦急、緊張和恐懼;第二,指向未來,似乎某些威脅即將來臨,但是病人自己說不出究竟存在何種威脅或危險;第三,持續時間很長,如不進行積極有效的治療,幾周、幾月甚至數年遷延難愈。

然而,大多數人存在的焦慮並不像焦慮症表現得這樣嚴重。有時候因為某件事情的影響而出現焦慮、害怕和不安。有句俗話:“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繩。”當人們麵對一次傷害時,便對類似的東西產生畏懼心理。同樣,當人們在工作或生活中遭遇到阻礙時,心態不佳的人往往容易在下次再進行同樣的工作時產生焦慮情緒。他們在尚未開始時總想著事情最壞的結果,從而擔心再次失敗而苦惱,就像是個惡性循環,不停地重複著。前兩章提到人的情緒也是有記憶的,這種因為害怕失敗而導致的焦慮,俗稱為“心理陰影”。

【案例】

小琳上大學時參加過一個演講。但畢竟是第一次登台,原本口齒伶俐的她麵對台下黑壓壓的一片人群,頓時手足無措,腦袋一片空白。盡管小琳強迫自己鎮定,但還是出現了結巴的情況。聽到小琳說話打結,有些同學竟然大聲地笑出聲來。小琳感覺受到了莫大的羞辱而衝下台去。

畢業後,小琳在一家化妝品公司上班。有次公司要舉辦個發布會,經理看她工作很有能力,就安排了她在發布會上給客戶做介紹。很多同事都羨慕不已,因為這意味著她被經理所重視,升職的機會很大。可小琳接到任務後立即陷入恐慌,她一想到自己將要當著這麼多人的麵發言便坐立不安。

發布會當天,同事看見小琳站在主席台下雙眼凹陷,手心和額頭不停地出汗。問其原因才知道,她因為要準備這個會議內容一晚上都沒有合眼。起初同事以為她隻是對發布會重視而緊張。但小琳在登台的瞬間,卻出乎意外地衝出了會議室的大門。

【評析】

“不知者無懼”,從來沒有看過或聽過鬼故事的人不會對鬼神產生畏懼之心。任何事情都有一定的誘因,同樣,焦慮的情緒不會平白無故的產生。正是因為小琳在大學時演講的失敗而導致了她一聽到要在眾人麵前發言而心神不安。小琳的心裏一直都存在這樣的心結,一旦觸碰到時就會心中的恐懼就會無限的放大。她在發布會前想到的不是演講的成功,獲得的榮譽與晉升的機會,而是曾經失敗時的情景。當這樣的情緒占據大腦時,人們會不知不覺的將自己代入到失敗的角色中。正因如此,過早地將自己擺在失敗者的位置,質疑自己的能力,害怕失敗而憂心忡忡。

成功的道路上,焦慮就像一根毒刺潛伏在人體內。平常我們並不容易發覺,但一旦病發卻是致命的。成功不僅需要足夠的才幹,健康的心理更是強大的支撐。容易陷入焦慮的人大都喜歡幻想,他們總是在事情尚未發生時便過早地幻想著各種可能導致的結果。正是如此,才使得焦慮的情緒有可乘之機。而且,焦慮和畏難這兩種情緒之間存在著相互的作用力。在焦慮引發了畏難情緒時,畏難的情緒也同時反作用於它,使得人們在無限糾結中愈加難受,從而導致失敗結果。

b)放下包袱,走得更遠

大腦永遠都讓人捉摸不透,快樂的事情我們很容易忘記,但是痛苦的記憶卻會伴隨我們很久。有時候你以為自己早就忘記了“傷痛”,或許這是一種假象,它隻是被時間和混雜的記憶掩飾起來,一旦你觸碰它的底線,又將“死灰複燃”。記憶就像人類的味覺,成功的回憶仿佛剛喝下一罐蜂蜜,而失敗的回憶如同嚼碎一顆帶芯的黃蓮;蜂蜜能夠令你品嚐甘甜,但美妙的滋味可以被一杯水即刻衝淡,黃蓮讓你苦不堪言,即便喝下幾大杯水有時候也於事無補。

我們的大腦就是這樣,無形中將痛苦無限的放大。當你下一次再去吃黃蓮時,你會猶豫、擔心、畏懼甚至放棄。思想的壓力遠比實際的痛苦更甚百倍,因為沒有人願意再去品嚐一次無比苦澀且揮之不去的味道。那種難受的記憶即刻充斥著大腦,焦慮的情緒也由此而生。痛苦的回憶如同一個巨大的思想包袱一直壓迫著你,有時察覺不到,滿心歡喜的以為早已將它拋下,實際上隻是習慣了而已。背負著沉重的包袱我們又如何能順利到達成功的彼岸?

【案例】

兩位禪者走在一條泥濘的小路上。走到一處淺灘看見一個美麗的少女正在那裏躊躇不前。原來她穿著絲綢的羅裙而無法跨步邁過淺灘。師兄看到後對師弟說:“你去把小姑娘背過去。”師弟猶豫片刻,但還是決定照師兄的話去做。當他蹲下後,小姑娘剛碰到他的手時他卻立刻彈跳起來,合掌大念道:“阿彌陀佛!”

小姑娘被他突然的舉動弄得驚慌失措。師兄卻笑著說:“來吧。小姑娘我背你過去。”說罷便將少女背了起來。走過淺灘,師兄把少女放下,接著和師弟趕路。師弟跟在後麵,心裏一度不悅,滿腹惆悵,但他始終保持著沉默,一路上都未作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