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公民的個人投資有相當一部分是投在股票上,麵對這次金融海嘯,尤其是在全球股市普遍暴跌的時候,應該怎樣投資股市呢?關於這一點,首先要了解這次金融海嘯對中國股市的兩條主要影響渠道:
一條是實體經濟渠道,主要表現為全球經濟放緩導致中國出口下降,以及許多不確定因素和潛在風險如銀行信貸收縮、消費能力下降、對其他資本市場的溢出影響、對經濟增長信心的下滑等,都會加劇中國經濟的下滑速度和深度。
據中國人民銀行的研究資料,中國對美國出口與美國消費數據變化高度相關,即:美國經濟增長速度放緩1個百分點,中國產品出口會下降6個百分點。
另一條是虛擬經濟渠道,體現為金融風險的溢出效應,即金融海嘯源頭有意無意間向外擴散出來的金融風險。
2007年6月中國人民銀行發布的《中國金融穩定報告2007》警示,中國金融穩定麵臨非常複雜的國際環境,需要密切關注全球金融風險的溢出效應。但是,警示是一回事,能否完全防範是另一回事。
從2008年的表現看,中國股市波動幅度堪稱全球第一。這其中當然有美國次貸危機、金融海嘯的金融風險溢出效應,但也不能完全怪罪於此。金融海嘯令全球股市整體下跌,確實對中國股市下跌有一定推波助瀾,但或許這還不是主要的。因為歸根到底,中國股市的開放度還很不夠,股市下跌的關鍵因素在於中國股市自身。
例如,在美國推出7000億美元緊急經濟穩定法案的同時,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美國財政部、歐洲各國政府也都同時出台了最新金融救助措施,希望能合力推動全球信心指數一致向上,可是全球各主要股市還是不約而同投出了不信任票,這就是2008年10月6日的全球“黑色星期一”。
當天,美國道·瓊斯工業指數開盤44分鍾後就迅速跌破10000點大關,回到1999年的起點,全天下跌幅度高達7.66%。
受此影響,全球股市出現恐慌性拋售,墨西哥、智利、秘魯當天的股市跌幅均超過5%,阿根廷、巴西股市甚至雙雙跌停,其中後者不得不兩次啟動臨時停止交易的“斷路機製”。中國股市由於剛剛經曆7天國慶長假,所以上證指數從上一個交易日9月26日的收盤價2293.78點跌到10月6日的收盤價2173.74點,下跌了5.23%。數據表明,當天全球股市總計蒸發了25000億美元。
由於這次金融海嘯造成美國國內三方利益即美國政府、石油利益者、金融機構利益者博弈的局麵,美國政府向全球賴賬,石油利益者有條件地妥協,金融機構利益者趁機擠膿消腫,所以對於中國股市來說,受影響比較直接的是在石油、大宗商品價格下跌的同時,受製於中國製造業成本上漲、產業投資鏈兩端利潤擠壓的相關企業。這一點尤其在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區的相關上市公司中反應比較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