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些實力較強的企業充分利用上海城市信息化建設所提供的巨大市場機會,發展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係統軟件。如萬達信息股份公司所承擔的浦東機場計算機係統、上海工商行政管理信息係統、上海醫保計算機係統,上海華騰軟件①資料來源:上海市信息化辦公室。
係統有限公司承擔的金卡工程、綠卡工程等重大項目。
(2)軟件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不斷增強。2002年共開發出有自主知識產權軟件產品900多件,申請軟件著作權登記的有912件,比2001年增長90%。
(3)湧現出一大批新創業的軟件企業,包括留學生創辦的軟件企業。同時,由於上海軟件產業的投資環境不斷改善,吸引了一大批國內外知名軟件公司。如微軟公司投資創辦了微創軟件,並將位於上海的亞洲技術中心升格為全球技術中心;惠普在上海設立全球軟件研發中心;愛立信在上海成立通訊軟件研發中心;另外,還有印度的NIIT、TATA、INFOSYS和花旗銀行信息技術有限公司、SONY(中國)研發中心、日立信息技術(上海)等。
(4)湧現出一批國產軟件企業的領頭羊。截止2002年底,上海市共有4家軟件公司在證券市場發行上市。其中,國內主板市場兩家,為“華東電腦”和“寶信軟件”;香港主板市場一家,為“騰達智能”;香港創業板市場一家,為“交大慧穀”。另外,有發行上市意向並已經完成改製進入輔導期的軟件公司有“致達信息”、“複旦網絡”、“海得控製”等20餘家,其中有2~4家有望在2003年上市。
3.發展環境
中國軟件產業發展的政策環境是相當有利的。《國務院關於印發鼓勵軟件產業和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的若幹政策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這個對中國軟件業堪稱重大利好的政策出台時,在業界引起很大的震動,以至於有人稱,中國軟件業將因此而迎來一個春天。1999年,在集成電路行業發展中,上海已經領先一步,向全國證明了自己的優勢和實力。而在軟件領域裏,上海同樣率先出台了“新18條”、軟件質量管理聯盟和軟件構件專業委員會率先成立,並在質量管理和軟件構件這兩個軟件產業發展的瓶頸上有所突破,在政策環境和管理上領先一步,為軟件業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環境。上海軟件產業已開始出現跨越式發展態勢,上海市政府已把推進軟件產業發展列為提高城市綜合競爭力的戰略措施。
上海市在投融資、稅收、人才教育和培養、收入分配、知識產權保護等方麵,製定了29條政策規定,並建立了上海軟件企業聯席會議製度,以保證這些政策的具體落實。同時,采取了多種形式,支持軟件企業走向國際市場。尤其是通過聚焦浦東軟件園,加強國家級軟件基地建設,市政府將超級計算中心、國家信息安全(東部)基地、微電子基地、光電子基地、軟件和集成電路人才培訓基地等設在浦東張江,形成了項目、技術、人才的聚焦效應。
資金問題,一直是困擾處於艱難創業過程中的企業的難題。上海市鼓勵軟件產業發展,在融資方麵有重大舉措。2000年起,上海市政府安排5億元軟件產業發展專項資金,支持軟件產業基礎設施建設、重點軟件項目、軟件技術成果轉化和產業化,並為相關的國家項目提供配套資金。其中1億元以引導資金形式,吸引社會資金組建7家風險投資公司,使資金總量放大9倍。有關部門和區縣政府每年從其掌握的各類科技發展資金中,安排不低於25%的資金用於支持基礎軟件和共性軟件項目的研究開發。上海市政府及有關方麵建立的各類風險投資機構將加大對軟件產業的投資力度,同時,積極幫助符合條件的軟件企業在境內外上市。
最近一項調研顯示,在上海1000多家軟件企業中,已有44%的企業獲得資助,27%的企業獲得風險投資。在獲得風險投資的軟件企業中,有39%的企業得到的是國內的風險投資,加上國外兼有、但以國內風險投資為主的企業,比例為51%;另外有35%的企業獲得國外風險投資。
軟件企業的競爭,本質上是人才的競爭。在人才方麵,上海市實施了非常寬鬆的政策。如軟件企業人員出國,可實現一次審批、一年內多次有效的辦法。無行政主管部門的軟件企業人員出國(境),經市信息辦確認,可以通過因公渠道辦理出國(境)手續。這一政策的實施,將極大地方便軟件企業人員出國(境)學習、考察和交流。上海高等院校將加強計算機軟件等專業建設,允許在校學生轉向軟件專業,到企業從事軟件開發。這一適應軟件人才市場需求的政策是對現行教育體製的一個突破,無論是對軟件人才的培養,還是對鼓勵年輕學子投身創業大潮,都將產生重要影響。
4.存在問題
(1)缺乏具有號召力的大型軟件公司,缺乏自主軟件拳頭產品,更缺乏大量具有獨到之處且符合國際慣例的創業領頭人。
(2)企業規模小,總股本幾乎都在5000萬元以下,沒有一家企業的股本規模超過1億元。目前,軟件市場主要是應用軟件市場,利潤率高的軟件出口、係統集成和研究開發市場份額很少。在軟件工具、係統軟件等方麵,一直缺少有分量的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