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紀之初,“城市與區域經濟新論”叢書終於問世了。叢書的推出是以上海交通大學城市與區域經濟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學產業經濟研究中心為依托的學術群體長期理論思考和對經濟發展實踐探索的結晶,是我們經濟學人對自身所肩負的社會責任最好的詮釋。
近二十多年來,我們一直在觀察、思考和探索一些重要而又饒有趣味的問題,包括城市與區域經濟和國別經濟有哪些異同,城市與區域產業結構有哪些特點,它的發展路徑有否規律可循,它的演變過程受哪些相關要素的影響。我們特別希望弄清楚的是,諸如上海這樣一個國家的首位城市、經濟之都,它與一般城市相比,其經濟運行和結構布局有哪些獨特的規律,它與世界經濟和國家經濟是如何關聯的;諸如上海經濟圈這樣一個國家的首位經濟圈,其資源配置和要素流動與紐約都市圈、東京都市圈、倫敦都市圈、巴黎都市圈等有什麼共同的規律和特點。當然,更重要的是,我們希望探索在區位、資源、地緣、曆史基礎等因素共同作用下的上海經濟圈發展獨特的路徑。
英國經濟學家和統計學家克拉克指出:“經濟學應當是建立在對世界現實材料的收集和考察基礎上的科學……經濟規律是從比較觀察中總結出來的,而不是從事先假定中演繹出來的。”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本學術群體麵向國民經濟發展主戰場,積極參與經濟發展決策,完成了一係列城市與區域經濟、產業經濟的研究課題,諸如上海市宏觀經濟模型及其應用(1985),長江三角洲產業結構與生產力布局研究(1988),上海工業結構調整戰略研究(1991),浦東新區開發戰略綜合研究(1992),邁向二十一世紀的上海發展戰略研究(1994),上海與長江流域產業結構比較與協調發展研究(1995),長江三角洲與珠江三角洲發展比較研究(1997),上海形成知識經濟新格局戰略研究(1998),上海知識產業發展的前景預測(2000),上海城區競爭力研究(2002),上海形成國際技術創新中心戰略研究(2003),長江三角洲產業整合研究(2003)等。在此基礎上,經過進一步的理論總結和邏輯整理,完成了這套叢書。
叢書首批包括四本書:《城區核心競爭力——都市功能空間實現的根本途徑》《知識服務業——都市經濟第一支柱產業》《產業整合——長江三角都市圈域經濟的營造》《上海都市產業結構演化的動因分析》。這四本書吸收了城市經濟、區域經濟與產業經濟領域近年來的最新成果,經過作者深入研究,提出了一係列創新性的觀點。四本書分別從都市圈、城市內部產業結構、城市內部區域結構和都市新興產業四個層麵進行研究,它們相互補充,構成了一個完整的體係。叢書內容涵蓋以下幾個方麵:都市圈域經濟範疇下的城市與城市之間的競爭與合作,主要論述長三角產業發展問題;國際化大都市產業結構演變的特征,主要論述上海的製造業與生產性服務業和知識服務業的關係;城市內部空間結構與城市功能實現的關係,主要從城區視角論述核心競爭力的營造問題;都市知識服務業的戰略地位,主要論述作為大都市第一支柱產業的知識服務業的特點及發展規律。
進入新世紀,中國經濟發展步入了關鍵時期,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的產業結構與區域結構調整麵臨一係列新的問題。這些問題不僅需要理論上的回答,更需要切合實際的解決方案。因此,我們推出這套叢書,不僅是想拋磚引玉,借此與學術同行進行交流,更希望能對城市與區域經濟發展實踐做些微薄的貢獻。叢書的作者除了我本人以外,主要是一些中青年博士後和博士,他們思想銳利,勇於創新,不拘泥於理論的條條框框。書中雖難免有稚嫩之處或不太成熟的觀點,但卻不乏智慧的火花。所以,我相信叢書會對讀者有所啟迪。當然,這四本書的出版僅是一個開始,我們深知,隻有集思廣益,鍥而不舍,深深植根於中國經濟沃土的中觀經濟學才能逐步構建。
除了本叢書的署名作者外,鬱義鴻、羅祖德、朱榮林、顧文興、徐美華等專家學者的思想、觀點和方法對我們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啟發作用;羅明義、阮紅、宋炳良、許仁祥、史占中、王吉寧、郝雲龍、張國安、吳敏輝,魯國峰、張建華、陳琳霞、宋忠敏博士,李金勇、陳殷、趙恩博、劉治國、馬利敏博士生也貢獻了他們寶貴的智慧,他們直接或間接的參與大大豐富了叢書的內容。
叢書的出版得到上海交通大學管理學院王方華院長和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領導和有關同誌的鼎力支持,在此,我謹代表叢書作者向以上各位以及未能一一列出但對我們的研究工作給予寶貴支持的朋友致以誠摯的謝意。
高汝熹
2004年3月1日